-
埃及獨特的墓葬建筑
- 時間:2010-08-04 17:03:48 來源:愛旅行網 作者:愛旅行網
冥城:死者之城
古埃及的文明圍繞著死亡與殯葬展開,讓人實在感到驚異。它和文明社會不一樣,埃及有無數的考古遺跡,為我們研究這種復雜的文明提供了方便。正如前面所講,人們相信死后還有來世生活的觀念由此暴露無遺。冥城相當于現在的公墓,從中我們可以發現貨真價實的城市,不過市民們都是死人罷了。最著名的冥城有:薩卡拉墓地,屬于古王國時期的冥城,里面有第三王朝國王左塞的墓葬建筑群;吉薩墓地也是古王國時期極為重要的墓葬城,因有三座大金字塔和獅身人面的石像大“斯芬克斯”而聞名于世。另外,不要忘了王陵之谷和王妃之谷,里面新王國時代的陵墓很有名。
所有這些“大公墓”都位于尼羅河的西岸,遵循著一條絕對的象征原則:作為生命之源的太陽從東方誕生,穿過天空,到西面的天邊死去。因此,活人的城市建在尼羅河的東岸,而死人的城市位于西岸。
在這類建筑物中,石料的重要性幾乎是不言自明的。石頭硬度大,經得住風吹日曬,是永恒存在的理想材料,所以經常使用。應當指出,在第五王朝之前,死后有權葬于這些大型陵墓中的人,首先是法老,其次是法老的仆人和家人,他們只能享用二等陵墓。
殯葬建筑的演變
如果以為金字塔是唯一的墓葬之處,那就弄錯了。墓葬建筑在演化過程中并不局限于一種建筑形式。在前王朝時期,死者被埋在活人住所的地下,墓室為一橢圓形的坑。漸漸地,人們用曬干的磚坯或木頭將其蓋上,墳墓就有了方形的外觀。上下埃及后來雖然得到了統一,但是兩地的區別可以從不同的墓葬方式上看出來。在上埃及,死者被埋在地上的墳墓中,上面用沙堆起小小的圓形墳丘,剛剛高出地面一點兒。在下埃及,墓室位于地下,墓室上方筑有長方形建筑,名曰“馬斯塔巴”(在埃及詞匯中就是“條凳”)。這種建筑形式存在于前王朝和古王國時期。內壁多用石塊或曬干的磚坯,外墻凹凸不平。馬斯塔巴的內部有很多房間,可用于多種不同的用途。
直到第三王朝的時候,確切些說是左塞法老當政年間,歷史上首批紀念性墓地出現了。古王國時期成了金字塔時代。
中王國時期,在墓葬建筑上幾乎沒有什么革新創造。當然,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開始在山崖上挖出洞穴(巖窟墓)充當墓室,到了新王國時期,這種造墓方法已經司空見慣了。
墓葬建筑的構造
墓葬建筑不是單獨、分離的結構,而是由各種建筑物組成的綜合體。在古王國時期,一種特別的、具有王室風范的墓葬建筑首次出現。這可以在一些最著名的墓葬建筑群中得到證明,如歷代法老的王陵,其中有奇阿普斯王陵、切夫倫王陵或斯奈夫魯王陵及其他陵墓。從中我們可以推斷,這類綜合建筑群基本上分成四部分,斯奈夫魯王在代赫舒爾的邁杜姆首次采用了這種建筑結構。 1.下廟,或稱谷廟。它位于沙漠與尼羅河谷的中間,故得名。 2.通道。從谷廟(下廟)通往上廟(金字塔廟)的坡道。坡道兩邊建有稍微外傾的側墻。 3.上廟,或稱金字塔廟。位于金字塔的東側,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帶有公共性質,對外開放。另一部分屬于祭祀們做儀式的地方,嚴禁外人入內。 4.金字塔。是座外形勻稱的巨大的墓葬建筑,作用是容納國王的陵寢。薩卡拉墓地的階梯金字塔,是左塞法老的第一座此類金字塔。 墓地建筑的這種格局安排并非心血來潮的偶然之作,而是與木乃伊的防腐處理問題有關。 根據這些建筑結構的有關文獻記錄來看,下廟是將尸體制成木乃伊并舉行開眼、開口儀式的地方。儀式過后,送葬隊伍向金字塔進發,死者被安放在棺槨內,上廟是專門用來向死者做祭祀的地方。
陵廟的增長速度到了新王國時期到達顛峰。最有名的陵廟當屬門圖荷太普王和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的御廟,兩廟都位于達爾巴赫里。雖然我們現在的殯葬習慣已經不同了,但需要指出的是,盡管不同時期人們使用的殯葬方法不一樣,但最終目的卻并沒有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