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攻略:那一年 匆匆走過河內
- 時間:2010-07-08 16:20:58 來源:愛旅行網 作者:愛旅行網
由下龍灣去河內的路上,我一直想象著,越南首都河內市是怎樣一個面貌? 從旅行社面包車的窗口望去,紅河三角洲平原的景致,并不相似于離它最近的珠江三角洲,倒是有點接近于20年前的四川成都平原。竹林綠樹掩映著一簇簇村舍,田塊劃分得很小很繁瑣,田疇間灑滿衣著簡樸的農婦———絕少見到強壯的男子。她們的耕耘專注而精細,稻子甘蔗長得都挺好。與此迥然相對的是,公路主干兩側,圈出一座又一座現代工廠的圍欄,動輒占好大好大一片地,桿頭上挑著外國的小旗……這樣的傳統與現代的硬性拼接,讓人頗費猜測。
到過河內的人對我描述時,往往拿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某座城市來做比擬,但是他們傳達給我的是一個概念,而不是自己直感的細節化描述。倒是陪同出境的中方導游講了幾句笑話,有助于我的想象。他說越南有“四大怪”:男人綠帽子往頭上戴,女人包巾子把臉遮起來,摩托車比小汽車跑得快———還有一個什么“怪”我聽過忘了。 真的,從海陽到河內的高速公路上,我們乘坐的面包車經常處在摩托車的前呼后擁中間,簡直像一地的鋼鐵螞蚱在跳蹦兒。而越南司機個個表現一副好脾氣,很少鳴喇叭警告,走了一路,沒發現有哪個司機把頭探出去喝罵一聲———你找死??!
看見河內的第一眼,讓人產生一種朦朧而迷惑的感覺。河內算是處于哪一發展階段?用“落后”這個字眼來說它吧,它分明已融入了21世紀的種種新鮮成分,名牌轎車、星級賓館、電腦網吧、國際精品商場,星羅棋布的超市,還有燈紅酒綠五光十色的酒吧舞廳…… 中國現代都市所擁有的,它好像樣樣都有了,你怎么來判定它尚滯留于20世紀70年代、80年代? 但是用“現代都市”來定義吧,它又保持著如此多的陳舊特征,街道彎曲而窄,極少辟設過街天橋、地道,大街兩面擠滿了扁扁的單門的低層樓房,缺乏整體構想和形成規范。行人不大在意交通標志的限制,光腳穿拖鞋可以踏入高雅場所。最壯觀是摩托車,海嘯一般淹沒了公共車、出租車。一輛摩托騎兩三個人,密密麻麻,轟轟隆隆,倒也瞧不見誰碰誰一下,個個都稱得上出色的騎手!駕摩托男子多喜歡戴一只綠色的越軍制式頭盔(抑或是仿制的);坐摩托女子,人人一頂圓邊遮陽帽,身材纖巧婀娜,卻幾乎個個用一方三角巾系住鼻子以下半個臉,讓人看得云里霧里的……一剎時,我恍惚回到了20多年前中國某一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滿眼皆是喧囂的自行車洪流。
然而,河內畢竟具有它的異國情調,煥發出惟其才有的奇光異彩。 河內有一道瑰麗的風景,使中國游客由衷贊嘆,嘖嘖連聲,那就是河內大街上的高樹巨木。越南出產名貴紅木,我早已耳聞,原以為它們僅見于深山老林,沒想到,繁華都市的中心街道兩旁,百年紅木蔚然而成雄渾氣象!這里應當做點說明:“紅木”,不是哪一種樹的名稱,也不是某一植物科屬的名稱,人們俗常所說的黑檀、紫檀、黃檀、紅木等等,都包括在“紅木”里面;樹木名稱則常見格木、鐵刀木、花櫚木、桃花心木、黑黃檀樹等等。不過無論它們是哪一種,都使人眼目為之一新,驚嘆不已。由于街面較窄、建筑低矮,一排排參天巨樹愈顯得綠冠如云,樹干挺拔偉岸,支助根形似伏虎臥龍;身粗須兩三人合抱的比比皆是,有的五六人才能合抱。我驚羨地仰望著,仿佛革質的濃密羽葉,造型奇異的莢果、花序,尤其是樹干的龍鱗豹斑狀片片皮甲,給人造成了長蛇乘霧、巨龍出水的壯觀視象。于是想起,此地在古代中國中央集權設郡縣的一千多年里,曾有過一個非常精彩的名稱———龍淵。
河內現有人口350多萬,大街小巷車似流水人如涌潮。我留意看哪棵大樹上釘了釘子或拴了鐵絲?沒有。誰把車子、拖把等等倚靠在樹身上?沒有。古樹名木上面誰刻寫了“×××到此一游”?沒有……就憑這點兒一晃而過的觀察,我對河內市民油然而生敬意。位于巴亭廣場西邊的河內主席府,對游人的局部開放程度,似乎還高過北京中南海。越南導游注重介紹法國式宮殿建筑和革命領袖故居,但是我這個來自中國北方的游客,卻沉醉于熱帶的奇花異木之中。胡志明主席生前對花木園藝情有獨鐘,悉心從世界各國移植名貴珍奇品種,我看見其中就有中國特有的竹子和垂柳。主席府宛若一個浮蒼滴翠、飛紅溢彩的植物園,巨樹、竹林、果圃、菜畦、魚塘、荷池、草坪……當然還有綠陰籠罩下的紅木閣樓和曲徑幽院。一步一景,自然與人文顯得那樣和諧。只是,導游的漢語表達甚是費力,而我的植物知識很粗淺,有幸進了回“皇家植物園”,也沒能認下幾個名貴品種。 河內有一道新的“風景線”。
在游人如織的巴亭廣場和河內主席府,跟在越南導游小旗子后面的,百分之九十的人說著中國話;在風光旖旎的西湖公園和還劍湖公園,百分之八十的人說著中國話;在河內最大的百貨商廈里,至少百分之六十的顧客用漢語跟售貨員侃價,而售貨員都在用別扭的漢語單詞加上計算器來回答……我不禁揣想,中國的游客潮水般地涌入越南北部幾個旅游點,一把一把掏出人民幣來,越南人瞧著,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可惜,旅行社的行程安排太緊了,在河內只停留大半天,我沒一點機會和河內普通市民聊聊。 越方導游和中方導游兩個人非常熟,你一句我一句講笑話,有一段順口溜說的是中越兩國的特殊關系:山連山,水連水,心貼心,嘴對嘴…… 希望兩國間剛剛興起的跨境旅游熱,能促進兩國人民心心相印,情深誼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