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愿用世間不老的情 愛著洪江這座滄桑的城 (圖文 )
- 時間:2019-02-18 23:53:33 來源:來自于網絡 作者:美篇-簡
一直想去洪江古城,總因諸多的塵事將心事擱淺。這次周末讓我有幸卻了心中那份長久末了的緣。初冬的湘西早已多了幾分蕭瑟和薄涼,早上七點半出發,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我們就已從芷江跑到了洪江古城。洪江古城發起于宋代,鼎盛于明清,沒落于解放戰爭時期。
明清時期,因“扼西南之咽喉而控七省”的得天獨厚的水運地位,這里成為湘西南最重要的驛站和繁華的商埠,經營的洪油、木材,鴉片、白臘等名躁一時,是當時西南重要的商業都會,享有 “湘西明珠”“小南京”之美譽。古城在沅水與巫水交匯處,采用陰陽八卦理論和傳統建筑模式,因地制宜依山傍水而建,錯落有致,層層而上,在山腰呈扇狀鋪開。整座古城與遠處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穿過陳舊古老的木質牌樓,迎面便是“福全堂”藥號,這斗大的三個字在白墻上清晰可見。兩米見高的朱漆柜臺正對店門口,后面是一排擺放整齊的青瓷藥壇,高高的格子藥櫥陳列東西兩側。走至門口,即被掌柜一般打扮的男導游一個揖迎入店內。只見他含笑抱拳作揖的解說:“這里雖然是一個藥店,但賣藥不是主業,出售煙土(鴉片)卻是真的。”說著一轉身,隨手指向右側,只見寬大的貨架上,擺放著一樣黑乎乎的東西。那便是鴉片的成品,俗稱“福壽膏”
隨后又來到左前方的楊三鳳商行,抬頭見高墻上方一塊青石塊上刻有“楊三鳳堂墻垣”的字樣,簡短幾字明顯的看出舊時古城的商人對自己產業已有了一種明確的產權劃分,就相當于地界,這樣的標記在古商城里幾乎每棟古建筑都有。
出了這家店門,沿著一條青石板鋪就的狹長街道拾級而上,在拐彎處遇見了“宋家巷” 。這是當時姓宋的商人聚在一起經營瓷鐵業的經商場所,前面還完好的保存著當時的“協和瓷器店”。宋家巷是洪江以家族利益為中心,血緣體制經濟的典型代表。聯系到洪江地緣體制經濟的典型——同鄉會館 的大量存在。可以說:洪江古商城見證了中國商業經濟由血緣體制經濟向地緣 體制經濟的過渡與轉型。
夾在高聳的封火墻之間的青石板錯落有致,逶迤向前。古街曲折迂回,沖巷互通,蜿蜒曲折,深邃幽靜,行人廖廖。迷宮一樣的城內富商巨紳的宅第星羅棋布,宅第多為兩進兩層或兩進三層名叫“窨子屋”的建筑,按“井”字構建,四周為青磚砌的封火高墻,屋宇青石壘腳,黛瓦灰墻,飛檐翅角,重樓疊院。
隨意走進一個宅院,都可見古樸典雅,檐牙高啄,雕梁畫棟。一些雕花窗下擺有四方的八仙桌,兩把花梨太師椅,桌上擺有青花瓷的茶具,仿佛房子的主人剛剛離開。云紋花樣的窗欞、格扇、精巧的門雕與欄桿,極盡婉轉、飄逸,雅致中透著簡樸。這些老宅第融合了徽派和江南民居的營造法式,又有顯著的沅湘特色,令人感受著天人合一的和諧,體現出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極致。裝飾與構架盡顯氣派,無不體現出古商城的貴氣與富有。白色墻體經過歲月風雨的侵蝕早已斑駁陸離,頹唐剝落,苔蘚漫生;嵌滿鐵釘的大門,銹跡斑斑,印痕累累,破敗陳舊。
一縷薄薄的陽光漏過天井,輕灑在天井中央長滿青苔的石質太平缸上。太平缸可蓄水防火,兼觀賞養心之用。它正面為魚龍變化圖, 是洪江商人最為喜愛的一幅圖,寓意商海沉浮,變化無常。在流金淌銀的商界,時時暗流涌動,處處充滿挑戰,貧富之間的變化猶如魚龍之變,抓住商機,傾刻間可以暴富,經營不當也會千金散盡,一貧如洗。
魚龍變化之道實為經商創業之道,富含了很深哲理,被 洪江商人奉為經商秘訣。“里仁為本”“家風清白”的字樣也被洪商將其鐫刻在門楣之上,可見昔日洪商也講究仁德之美,信義之誠,儒商之道。建于光緒年間的美孚行是當時的洪江商業巨頭梁湘帆所開的,當年這里除去銷售洋油、洋火、及小百貨外還收購中國傳統的茶吐、絲綢、瓷器等土特產銷往國外,就相當于現在的進出口公司。可見當年商貿之繁榮。
循著古城遺跡,靜靜的走,淡淡的追尋,不覺已來到了被列為重點保護的建筑物的“紹興班”。此處曾是清代高級妓院“堂班”之一,專供當時的豪商巨賈、達官貴人娛樂,其間妓女多為高級藝妓,才貌俱佳,擅長琴棋詩畫。整個建筑三進三層,走道封閉,分隔有致,隱蔽性強。每層均單開出入道口與樓梯,稱為“暗道”。
現在的“紹興班”已修舊如新,古色古香,燈籠高掛,雖是青樓,但布置的卻還典雅。后庭擺著幾排長長的木板凳,早已坐滿游客;幾位扮相柔美的女子正在中庭隨歌而起,妙曼多姿;看完表演,來到前庭,只見堂中牌位上供奉著“青樓始祖”管仲的畫像,畫像兩側是一幅對聯“子曰食色性也,詩云君子好逑”。
光陰如水,歲月早己悠然。歷經滄桑,這座塵封千年的古商城在明清時期就已形成了以絲綢布莊街,金融一條街,油號一條街以及當年的“煙花柳 巷”青樓煙館一條街以行業或家族為主的“七沖、八巷、 九條街”的格局,古城內平直之路稱之為“街”,沿山溝而建的稱之為“沖”,街和沖之間形成的小路稱之為“巷”.城內有各種商行,錢莊,洋行,會館,作坊,店鋪,煙館,客棧,青樓,戲臺;
民國時的學堂,報館等近400多幢,仍原汁原味的近乎完整的保留著明清的市井生活,徜徉在如迷宮一般的“七沖八巷九條街”中,我以為走進了時光的隧道,回到了那商賈云集的明清兩代,恍惚間依稀還能聽到過往商隊那急促的馬蹄聲和四處喧囂的叫賣聲,眼前確似一幅直觀的明清、民國社會的市井全貌的“清明上河圖”,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恍若隔世”!
透過青瓦白墻,暗啞的黑色木房,殘缺的照壁,斑駁的城墻,空蕩的天井,高聳的閣樓,門庭中擺放的幾張雕花桌椅,圖案精美風格各異的太平缸,老時光味道被濃濃的鎖在這幽深的宅院里,仿佛時間從不曾流逝,遠處似傳來一聲百余年的嘆息,影影綽綽間,讓人看見了繁華的背影,它一直徘徊在古老的巷子和每一間陳舊的窨子屋檐下,從未曾離去。
昔日煙館中紫紅的煙槍,荷風院中粉紅的幃蔓,小戲樓婉轉悠長的越曲,忠義鏢局里寒氣逼人的大刀,依然在歲月的風中敘說著它們各自的前塵往事,曾經的風花雪月在時光的清淺里翩躚而過,隕落在時光深處的是今天無限的滄桑與孤寂。庭院深深,高墻猶在,繁華早已落盡,豪門卻早已換了尋常人家。長巷的轉角,一株野菊花兀自開在冷清的墻頭,在淡淡的風中,低訴搖曳的心事。
就這樣沉醉在歲月的慢時光里,用手機鏡頭拾起一地的滄桑,走過悠悠的洪江古城。它雖比不過鳳凰的喧嘩與張揚,也沒有烏鎮的水潤與清麗,但這座最具匠心沒有過度開發的原生態的古城,不爭不搶,不喜不悲,靜看游人過客,來來往往,不問聚散。粉墨紅塵中,伴清風明月,隨四季流轉,任古風遺韻,讓歲月打賞,安立于湘西青山秀水間,給世人以千帆過盡之懷想!
我愿用世間不老的情,愛著洪江這座滄桑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