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你一個真實的湘西會戰背景 (圖文)
- 時間:2018-11-30 14:40:17 來源:洪江人 作者:廖開順
早年我第一次去湘西芷江,經過懷化縣城榆樹灣,走的是沈從文先生走過和寫過的那條公路。榆樹灣原屬于芷江縣。先生在《沅水上游幾個縣份》中描述:
“榆樹灣離芷江還有九十里,公路上行,一部分即沿沅水西岸拉船人纖路擴大改造而成。公路一面傍山,一面臨水。地勢到此形成一小盆地,無高山重嶺,汽車路因之較寬大,較平直。”
↓民國湘黔公路
這便是著名的湘黔公路,1926年開始修建,1936年6月全線通車。湘黔公路起于沅水最下游、洞庭湖畔的常德,溯沅水而上,經過辰州府沅陵,到達沅州府芷江,再向貴州延伸,可通向云南和緬甸,它是中國抗日戰爭最重要的生命一樣的交通線。
↓民國湘黔公路
當年的黃砂公路早已改建為水泥國道,又有滬昆高速公路經過芷江。從1970年代至今,芷江與原來屬于它的鄰縣懷化中心,先后建成五條鐵路,呈米字形通向東西南北,可見芷江為中南和西南之間的交通樞紐、戰略要地。
沈從文還這樣寫芷江:“蔡鍔護法軍興,云南部隊既在這里和北洋軍作戰,結果遺下槍支不少。”
那些遺下的槍支,武裝了民團和山匪,增添了湘西的匪患。而大西南最強大的滇軍在芷江集結,又可知從云南到芷江有交通之便。
↓芷江縣城
早在1253年元朝還沒有建國的時候,蒙古汗國就派遣強悍騎兵,渡過金沙江,遠征云南,消滅了古老而獨立的大理國,控制了南宋王朝沒有能力統治的云南,形成從西南包抄南宋的戰略。
元朝建立以后,騎兵洶涌南下,在中南和東南與南宋軍交戰。1279年將南宋余部追擊到廣東崖山,最后消滅南宋。
為了鞏固大西南,1281年元王朝修建云南至北京的“通京大道”。從云南取道貴州,順舞水而下,經過鎮遠、芷江,再分兩路下沅水,通長江,北去大都北京。
↓廣東崖山之戰南宋滅亡
明王朝繼續擴建通京大道,從芷江通向大西南的陸路和水路更加通暢。沈從文乘車去昆明西南聯大,所經過的公路便是通京大道的陸路一部分。湘黔公路延伸為湘黔滇緬公路,是國外抗戰物資輸入內地的唯一陸地通道。
其實當年南宋的兵力遠遠超過元軍,如果占有大西南,而不是安居于臨安魚米之鄉,局囿于東南一隅的抵抗,或許可以與元朝南北對峙。但是征討西南必須具有強大的兵力和懷柔的政治,諸葛亮一生都未實現擁有全部西南的理想。
↓抗戰的滇緬公路
20世紀的中國抗日戰爭,卻因為擁有大西南戰略縱深,憑借萬水千山與日軍抗衡,相持到戰略反攻。為此,日軍占領東南和中南之后,多次發兵進攻大西南,目標指向重慶。
日軍實行從國外包抄的戰略,從緬甸打到云南怒江以西,企圖與東部日軍合圍重慶。有直接進攻長江石牌要塞的攻略,逼近重慶。
有從湘南和廣西取道,孤軍深入到貴州獨山,甚至有小股日軍進入沅水發源地的貴州都勻。還在西南門戶常德與國軍會戰,企圖牽制國軍反攻云南。以上進攻都已到達大西南邊緣,都被中國軍隊頑強抵御在外。
↓保衛重慶門戶的石牌保衛戰
一直到1945年4月,日本本土已經被盟軍大面積轟炸,卻仍然氣焰囂張,企圖翻越雪峰山脈天險,攻占芷江,發動了雪峰山會戰。史稱“湘西會戰”,日軍叫“芷江作戰”或“芷江攻略戰”,我方又叫“芷江保衛戰”。
沅水上游的雪峰山脈,層巒疊嶂,綿亙八百里。主峰蘇寶頂海拔1934米,處處為原始密林和陡峭隘口。如今在開發大旅游區。
雪峰山西麓的芷江,距離主峰一百公里。日軍出動五個師團,外加兩個旅團,兵力10萬,戰機130余架,從五個方向合圍芷江。中國軍隊12萬,加上后勤近20萬。其中投入最精銳的新六軍,從緬甸歸國,從昆明空運而來,全副美械裝備。中國軍隊抱定一戰必勝的決心。
↓參戰的中國軍隊
雪峰山主峰東邊,有一方山間河谷盆地,叫龍潭。有21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團團圍住河谷,只有幾處險隘與外界相通。龍潭為雪峰會戰主戰場,屬于沅水上游的溆浦縣龍潭區地界。
龍潭是雪峰山通向長沙最近的古驛路口,首先受到日軍15000人兵力的正面進攻。日軍在所到之處,發泄最殘暴的獸性。龍潭有427名婦女被強奸,包括年過七十的老嫗和幼女們,有32人被強奸致死。
日寇用繩索綁住婦女在條凳上輪奸,用木棍撐開幼女陰道強奸。有村民吳文東被活活剝皮而死。有婦女吳文秀被綁在樹上,用刺刀劃開額皮遮住雙眼,潑上煤油燒死。有百姓韓修承被幾個鬼子摁在地上,割開喉管吸血充饑。
除了燒民房,還火燒祠堂,砸神龕,銷毀中國文化。日軍也把自己的400多名重傷員一起放火焚燒,叫囂“集體玉碎”。
↓龍潭抗日烈士陵園
中國軍隊在龍潭激戰死守28天,中美戰機對日軍實施地毯式轟炸,與日軍絞殺在一起的兩個中國連隊,寧愿被自己的戰機轟炸,也要與日寇同歸于盡。龍潭戰役殲敵二千余人,700余名抗日將士壯烈犧牲。
戰役結束后,龍潭的鷹形山被命名為英雄山,抗日將士陵園建在對面的弓形山上。弓形山宛如射日長弓,踏上297級花崗巖石階,可見山下溪流潺潺,群山森林茂密,山風呼嘯。英烈們都有名有姓,他們只差兩個多月,就可以看到日本國投降代表打著白旗來芷江投降。
↓龍潭抗日陣亡將士公墓
雪峰會戰始于1945年4月11日,止于6月5日,殲滅日寇28174名,中國軍隊傷亡8000余人。為了保障湘西會戰的軍需,2020名汽車兵日夜奔馳在昆明到芷江崎嶇公路上。
暮春的湘黔邊地,漫山遍野盛開雪白的油桐花,飄落在溝溝壑壑和縱橫的溪流。這樣的雪白桐花景觀,被形容為五月雪。湘西與四川、廣西盛產桐油,曾經作為戰略物資,向美國換取貸款,用于修復中緬公路。
洪江是湘黔邊地桐油加工、集散和貿易中心。桐油作為向美國貸款的抵押物資,洪江為抗戰作出巨大貢獻。以洪江和相鄰地為基地的陸軍機械化學校,也為抗戰培養了第一批裝甲兵骨干。
↓桐花
在雪峰會戰之前,沅水上游從未受到日寇鐵蹄踐踏,商鎮密布,難民聚集,經濟開始發達。如今日寇來犯,軍民同仇敵愾,舞水河上有上百艘民船支援運輸,從貴州鎮遠運輸彈藥到芷江。芷江機場更是戰機云集,對進攻芷江的日軍,實行縱深200公里的空中封鎖和地面轟炸,完全取得制空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包括中國抗日戰爭,在軍事上的一大特點是奪取制空權。早在1909年,世界空軍先期理論家、意大利將軍朱里奧·杜黑出版《制空權》一書,第一次提出了制空權在戰爭中的決定性作用,對傳統的大陸軍主義和海軍制勝思想,產生了地震般的沖擊。這在中國戰場演繹出來。而日本一直固守大陸軍和大海軍主義,陸軍的空軍和海軍的空軍并不協調,增添了最終失敗的因素。
早在雪峰會戰之前,芷江機場就令日軍聞風喪膽。它建成于1938年10月武漢失守之時,有中國空軍、蘇聯空軍志愿隊、陳納德美國空軍第十四航空隊等多支空軍進駐過芷江。
1944年6月衡陽前進機場失守之后,所撤出的B一29重型戰略轟炸機,集中到昆明機場和芷江機場。日軍派遣軍司令部下達芷江攻略戰的命令為:“意圖在于摧毀敵前進航空基地。”芷江的抗戰功勛,既是守護大西南的門戶,更是一座堅不可摧的空戰堡壘。
洪江是湘西的經濟中心,歷來是湘黔滇軍閥的搶奪目標。雖然洪江不是日軍第一攻擊目標,但是,一旦雪峰山失守,安江、洪江兩大商鎮會比芷江更快淪陷,化為奸淫掠搶和兵燹之后的廢墟。
↓美軍十四航空隊重型轟炸機
中國空軍本是一支薄弱的力量,1937年只有600多架雜牌軍機,又只有300來架可以升空作戰。而當年日本戰機多達2700多架,還擁有先進的飛機制造業。1944年日本平均每月生產戰機2341架,盟軍轟炸日本軍工以后,每月還能生產200多架。
↓中國雜牌戰機
中國沒有強大的空軍和制造業,只能以死相拼,也得到蘇聯和美國空軍的支援。對于八年全面抗戰中的空戰,周恩來在追悼中國空軍勇士高志航的時候,題寫了“義薄云天”四個大字,概括中國空軍的全部英勇和壯烈。
↓1838年中央航校第七期畢業典禮
中國空軍對日作戰,經歷了艱難、挫折和勝利反攻的歷程,可以大致概括為:
●1937年7月至11月中國空軍孤軍迎戰,初創日軍,涌現一大批空軍英雄和烈士,而戰機只剩30余架。
●1937年10月開始與蘇聯空軍志愿隊聯合作戰,多次大捷,終被日本空軍壓制。
●1940年10月蘇聯空軍歸國應戰德軍,中國空軍再次孤軍作戰,極為艱難。
●1941年月美國陳納德率領空軍志愿隊來到中國,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開始扭轉空中戰局。
●1943年鄂西會戰時,中美空軍戰力勝出日軍,開始進行空中戰略反攻,一直到雪峰會戰。
↓早期空戰殉國的中國四大王牌飛行員
中國人民不會忘記陳納德和他率領的美國空軍“飛虎隊”。在芷江機場東面的木油坡,建有“飛虎隊紀念館”,陳列著飛虎隊的戰斗和生活用品。陳納德來中國的時候,已經從空軍退役,卻動員了一批飛行員,以志愿隊的名義來到中國參戰。
↓陳納德將軍
美國向日本宣戰以后,飛虎隊納入美軍和中美混編空軍序列。除了空戰,中美航空隊還從印度向東橫飛喜馬拉雅山,開創世界最高危的“駝峰”運輸線,運輸物資到昆明、成都等地,部分物資轉運芷江。中美空運部隊損失飛機514架,美軍犧牲1579人。
1984年6月,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張愛萍將軍,在華盛頓宴請援華美國飛行員時,代表中國發言:
“陳納德將軍為中國的抗日戰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是中美人民友誼的具體體現。這種友誼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它是牢不可破的。”
↓陳納德與中國女孩陳香梅結婚
芷江機場旁邊,至今保存著當年中美空軍指揮塔和中美空軍聯隊俱樂部。指揮塔為丁字形三層小磚樓,陳納德和中國空軍指揮官,在小磚樓指揮了上千次空戰,從芷江起飛的戰機,殲滅日機2000多架。中美空軍聯隊俱樂部為磚木平房,墻面敷滿膠泥蜂窩,以隔絕飛機的轟鳴聲。
↓當年實拍的中美空軍俱樂部
1945年8月21日上午,日本派遣軍總參謀副長今井武夫一行,從南京飛抵芷江,向中國陸軍總司令部投降并接受投降指令,或稱冾降。今井武夫其人,既是盧溝橋事變第二天與中方進行所謂停戰談判的首席代表,又是前往芷江投降冾降的首席代表。
↓今井武夫(中)
這一史實的用詞,學術界頗有爭議。一說是廣為流行的“冾降”,即接冾投降的具體指令。一說認為“冾降”把日本放在接洽的地位,應該是來芷江投降而不是冾降。
筆者認為,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即正式投降,無須今井武夫再次投降。而日本投降這樣巨大的事件,必然有諸多需要處理的具體事宜,譬如投降簽字須在民國首都南京才能顯示中國戰勝國地位。所以用冾降亦可,其中包含投降,而不是投降之前來談判投降與否。或叫做投降冾降,又不夠簡略。
↓實拍當年芷江日本投降冾降場面
1945年8月21日下午4點,中國受降儀式正式舉行,中國陸軍副總參謀長蕭毅肅中將,將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發給岡村寧茨的備忘錄交給今井武夫,命令日軍接受其中一切投降事宜。8月23日下午2時許,今井武夫懷著他所說的“沉痛地陷于傷感”的心情,飛離芷江。
↓ 今井武夫(前左一)代表日本投降冾降
飛虎隊紀念館前,人們還可以看到當年的鯊魚式螺旋槳戰斗機,正名為P—40戰斗機,銀灰色機身,間以藍色。機頭下方涂飾著咆哮而尖銳的鯊魚嘴牙,那是飛虎隊員所喜歡的威懾性涂飾。
鯊魚戰機參戰最久,其實性能比不上日本零式戰斗機,但是通過巧妙的戰術而屢次戰勝日機。飛虎隊后來的野馬式戰斗機,“黑寡婦”偵察機,更有重型轟炸機中程B—24和遠程B—29,都超出日機性能。
陳納德多用遠程奔襲、連續打擊戰術,其中1944年7月三次突襲湖北白螺礬機場,擊毀敵機160余架,全殲日軍第48飛行戰隊。還遠程轟炸淚羅、岳陽、漢口、南京、九江的日軍機場和碼頭。
↓鯊魚式戰機
↓野馬式戰機
在飛虎隊進駐芷江之前,入駐芷江的蘇聯空軍志愿大隊,也擁有當時的先進戰機H-15和H-16,短小而快捷,配置四挺高速機槍,火力猛烈,號稱“正義之劍”。
中蘇空軍一起參加武漢和南昌的空中保衛戰,還數十次襲擊日軍機場、碼頭和陣地,擊毀日機986架。
↓蘇聯空軍志愿隊戰機“正義之劍”
從芷江起飛的4名蘇軍飛行員壯烈犧牲。其實他們都還是活潑而熱愛生命的青年。當年芷江街頭,常常可以看到蘇聯飛行員與老百姓一起歡笑,拉手風琴給老百姓聽。
美國飛行員也與百姓打成一片。在芷江城的鐘鼓樓地段,有一家“咸方龍”廣貨店。老板娘繡得一手好花邊,引起美國飛行員的好奇和喜歡。第二天叫中國翻譯拿來圖案,請老板娘用金黃色的絲線繡制一批帽徽,一個帽徽給一塊大洋,當時可以買回一擔大米。他們還經常到店鋪作客,抱孩子,送糖果和罐頭。這位大娘后來全家下放雪峰山農村。
在軍用物資運輸嚴重受阻的年頭,飛行員吃不到肉食。一名飛行員幾天的肉食,遠比老百姓一家一年吃的還多。老百姓拿不出肉,可是家家戶戶省下雞蛋鴨蛋,捕魚撈蝦,都送給飛行大隊。
↓當年芷江城的店鋪、
芷江機場坐落在城郊七里橋邊,橋下溪水潺潺,注入舞水河。1995年紀念抗戰勝利五十周年的時候,我與李伯雍先生合著《中日戰爭實錄》一書,使用的副書名便是“從宛平盧溝橋到芷江七里橋”,意味八年全面抗戰的起點與終點。
對于抗日戰爭年限,也可以從東北淪陷和抗日的“九一八”事件開始,一共14年。
芷江機場早已改建為沅水上游最大的民用機場。機場邊上還遺存16個大石磙,每個石磙重三四十噸,當年全靠手拉和背負纜繩來碾壓機場。
芷江與周邊縣份19000名民工,1937年12月緊急應征修建機場,勞作不分晝夜。又逢兩次霍亂,病死不下五千人。民謠說“人到芷江,九死一傷”,可是沒有誰逃跑。
機場參戰以后,自1938年11月至雪峰會戰結束,日機轟炸芷江38次,出動飛機513架次,投彈4731枚,炸毀房屋3756棟,損失糧食30萬擔。
↓修建芷江機場
芷江和全國人民血與火的抗戰歷史,都融注在七里橋“受降紀念坊”的設計中。1948年8月落成的芷江“受降紀念坊”,牌坊正上方嵌有蔣介石的題詞:“震古鑠今”。受降坊四柱三拱門,設計為“血”字型,象征三千五百萬中國人被日寇屠殺和英勇作戰的鮮血。
↓芷江抗戰勝利受降紀念坊原坊
2003年芷江開始建設文化的“芷江和平城”,舉辦國際和平文化節,同時研討和平文化,我在研討會提出:
“我們希望和平,但是必須用正義戰爭和正確的戰爭捍衛和平。和平文化的基礎在民眾,主導在政府。‘和而不同’和曲折發展是世界和平文化發展中的必然現象。構建和平文化需要消除文化隔閡,加強各國青少年之間的交流是持久發展的重要渠道。還要重視戰爭與和平文化遺產的守護、傳承和利用。雪峰山戰場遺跡和芷江受降坊就是這樣的文化遺產。”
↓ 本文作者
首屆芷江國際和平文化節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辦,已經連續舉辦五屆。
由程思遠先生提議修建的芷江太和塔,為占地7680平方米的殿堂式建筑,與北京故宮太和殿一樣金碧輝煌,卻更高達56.19米。它與在北京接受日軍投降的太和殿遙相呼應,又象征世界和平之太和。
↓芷江太和塔
2010年9月,我到芷江參加第四屆世界國際和平文化節,正是陳納德將軍塑像揭幕的時候。廣場人山人海,芷江城處處披上節日盛裝。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和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的政要,美國前總統卡特與夫人,陳納德將軍的孫女,二戰飛虎隊老兵及家屬,大批學者和無數的觀眾,伴隨著鮮花和中國紅的條幅,聚會芷江。人們簇擁在陳納德將軍塑像的周圍,廣場上空放飛無數只白鴿和彩色氣球,人們為和平而歡呼而祈禱。
↓芷江國際和平文化節開幕式
謹向提供資料和圖片的作者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