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逛菜市場是了解民俗民風的最好辦法
- 時間:2016-03-29 11:13:20 來源:手機報 作者:小艾
如果你對此地缺乏了解,一個方法是去當地的博物館,另外就是去菜場。菜場是一地物產與民風集中展示的舞臺,生氣盎然又不拘一格,是當下日常生活的橫切面。
香港中環百年露天市場
對于菜市場愛好者來說,香港絕對是個美好的地方,這里的街市文化非常發達,且擁有無數的食肆和繁榮的菜市場,就算不買看看也讓人感受到市井民生的勃勃生機和即將成為美味的新鮮。
春秧街露天市場叮叮車
露天街市是香港菜場的一個特點,在春秧街的露天菜場中間有一條叮叮車的鐵軌,在摩天大樓夾縫中,“叮叮”的電車鈴聲就和加賣聲、斬肉聲混在一起,便是最市井、最原汁原味的香港生活。
香港春秧街露天市場
相比東南亞菜市場雜亂中的生氣,歐美菜場在井井有條中用瓜果蔬菜和肉類海鮮堆疊出來的圖畫更叫人印象深刻。始建于1907年的美國西雅圖派克菜市場,除了是一個為居民提供新鮮食材的菜場,更發展成了一個旅游地,每年舉辦200場商業活動,展出190種手工藝,設立120個農產品攤位和形形色色街頭表演藝人。
可以說,歐美菜場顛覆了人們對傳統菜場地面臟水四處橫流的場面,不止商品碼放得整整齊齊,而且很多攤主還會精心設計自己的攤位,并沉迷其中。他們看上去是在顯示本地物產的豐富與生活的富足,而不是真的是要去做成一筆生意。
西雅圖派克菜市場
德國漢堡易北河海鮮市場
西班牙巴塞羅那的博蓋利亞菜市場
由于水資源豐富,水上市場在泰國非常普遍、只要有水的地方都會有,很多水上市場以早市為主,太陽出來后水上市場就散了,因為泰國的天氣實在是太熱了。
曼谷周邊的水上市場有很多,其中以丹嫩沙多水上市場最為出名,它有著超過100年的悠久歷史,被稱作泰文化的“水上主題公園”。不過這種市場在今天服務當地民眾的功能已經消失,高昂的售價、各種旅游紀念品,已演變為游客不能不去的景點之一。除此之外,水上市場也還在泰國一些邊遠鄉鎮真實地存在著,或許在那里的水上市場還具有最原始的功能。
泰國丹嫩莎朵水上市場
日本人始終可以在“嚴謹”和“有趣”這兩點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而這在筑地市場里也表露無疑。位于東京市中心的筑地市場是世界最大的海鮮魚類批發市場,新年金槍魚拍賣是市場一年一度的盛事。
因為是一年開始,所有商家都期盼有個好兆頭,所以買家一般會出比平時高一些的價格,歷史上曾有壽司店用15540萬日元(約人民幣900萬)拍賣下222公斤重的金槍魚。
筑地市場分場內市場和場外市場。場內市場,是海產品的競拍,比如大名鼎鼎金槍魚的拍賣就發生于此,不過,它一天只有特定的時間段對外開放,限制客流進入參 觀。場外市場,是以零售業為主的市場,這里依托著場內市場豐富而新鮮的海鮮產品,又融合東京最市井的氣息,打造出350家各種風格迥異的商店。
日本筑地市場
在尼泊爾的加德滿都,我去的是早市。也就是五六點鐘的光景,揉著睡眼夢游一般,從泰米爾游客區的旅館沿著寂靜的小巷向前走,不一會兒就來到了一個喧嚷斑斕的“幻境”,這是屬于本地人的世界:身披艷麗牦牛披肩的小販端坐在路邊,面前是帶著水滴的蔬菜瓜果。蔬果的大小參差不齊,那是因為尼泊爾的農業落后,產量有限卻有著不加化肥農藥的寶貴之處,吃起來是久違了的“番茄是番茄味,黃瓜有黃瓜味。”這些小販都聚集在神廟附近,那些賣酥油燈、金盞花環、貢品托盤等宗教用品的小商人也在中間。搖曳的火光和祈禱時的呢喃為本來平常的買賣增添了異域風情。人們來到這里敬神、接著上班,或者是敬神、買菜,然后回家。在這個全民皆有信仰的國度,精神修行就這樣融于俗世生活當中。
尼泊爾加德滿都的早
在我看來,能叫菜市場至少要具備兩個元素,首先它的貨源、品類和價格都要多樣——農貿市場里看上去相似的兩個攤販,其實都有差異,不是我這里蔥比你那里便宜兩毛錢,就是我的西紅柿比你的賣相好,又或是我有你沒有的一種小辣椒。另外就是它提供了一個讓人們交流互動的空間——你可以和那些賣菜的小販討價還價,更可以去詢問它的產地出處,甚至還有一道菜的做法,當然也能借著逛菜場的機會去熟悉一下附近的鄰里街坊。所以菜場那么重要,如果你也愛逛菜場,就一定要留心那些傳統菜場的命運。它們應當被改造和升級,而不是拆掉或者搬遷到更遠的市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