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搶奪行業主導權 移動支付市場誰是王者?
- 時間:2010-11-16 16:40:54 來源:網絡 作者:愛旅行網
戰國時代!
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到243億元,預計2013年該數字將達到1360億元,年均增速將超過50%。雖然移動支付方式仍在非主流階段緩慢前行,但是未來巨大的發展空間惹得各路利益相關方無不垂涎三尺,紛紛布置兵馬大肆搶占市場。利益爭奪面前,謙讓與低調的作風早已被唾棄。
在搶占移動支付市場之前,產業鏈各方已是相關領域的霸主。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的霸主地位無可撼動;中國銀聯是金融交易清算系統的獨一無二的王者;各大銀行是所有金融業務的起點和歸宿;支付寶、財付通等是網絡第三方支付行業的龍頭。霸主們各有自己的博弈籌碼和戰略打算,在移動支付市場上合縱連橫,相互牽制,既競爭又合作的時代主題精彩異常。
通訊運營商陣營的分化
坐擁7.4億用戶群的通訊運營商,是移動支付行業的最強悍的勢力。掌握移動通訊用戶群,就看你怎么引導用戶群一起玩兒了。但是由于利益的協調問題,在運營商內部,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方面卻勾心斗角。
中國移動的妥協
中國移動早已在潛意識里劃定了自己的勢力范圍:凡是可以“移動”的產業,就屬于移動通訊的地盤。移動通訊誰是老大?“我的地盤我做主”!握有用戶數量優勢的中國移動,已經把自己看做行業游戲規則的制定者。
中國移動擁有全國的用戶網絡和強大的資金實力,無疑是移動支付市場的控制者。
早期中國移動和銀聯合作,成立聯動優勢公司,提供基于短信的移動支付模式。但后來中國移動顯然想甩掉銀聯,推出了自己的手機支付平臺cmpay.com,還開發了基于RF-SIM技術的近距離手機刷卡業務“手機錢包”,既不需要手機廠商改動產品,也不再通過銀聯,直接用手機賬號的充值完成支付。中國移動恨不得讓所有用戶都來使用“手機錢包”,自己來主導行業技術標準和游戲規則,繞開其他各方吃獨食。2009年下半年,“手機錢包”業務已在北京、上海、廣東等12省市開通。
但是,中國移動有些高估了自己的實力。運營商雖在用戶覆蓋上強,但在普通消費終端的覆蓋上,銀行、特別是銀聯才是強者。理特咨詢公司200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已有的移動支付市場中,影響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第一是用戶對于移動支付的認知度,第二就是用戶規模。而后者不僅包括手機用戶規模,更包括支付終端商戶群規模。花錢的用戶與收錢的用戶齊備,移動支付的交易才能完成。當前,中國移動終端商戶群還太小,單單靠刷公交、支付加油費、在麥當勞買幾個漢堡這類手機錢包現有的小額支付業務,中國移動很難提高移動支付用戶的規模和增值收入。只有進入廣大的POS機終端,借助中國銀聯才能迅速擴大移動商務市場。
之前,中國移動基于RF-SIM技術的手機支付就需要更換銀聯的POS機,推廣起來不僅慢,而且成本高。運營商與銀聯的合作勢在必行,因為銀聯畢竟管理著全國200多萬臺的聯網POS機終端。中國移動開始轉變強硬的態度。6月底,中國移動加入了銀聯為首的移動支付聯盟。隨著移動支付業務的推廣,中國移動不得不妥協,再次和銀聯攜手。
中國電信中國聯通暗度陳倉
面對強勢的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只能聯手其他勢力,以圖牽制中國移動。
和中國移動相比,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態度相對開放得多。
首先是和銀行業積極合作。中國移動一家獨大,在3G的推進中,中聯通和中電信的客戶資源并不如移動那么足,也需要與銀行合作獲得新客戶。2009年11月,中國銀聯與中國聯通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將在金融支付和通訊服務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2010年2月,中國電信與中國銀聯在上海推出“翼支付手機刷卡”業務,銀聯負責在原先的POS機上增加一個無線讀頭,而電信則幫助客戶更換手機中的UIM卡,今年,這項移動支付業務將擴展到18個省市。2010年5月,中國銀聯與中國電信進一步簽署全面合作協議。今年1月、4月、5月、8月,中國聯通分別與興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廣發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在深圳等多個地區,聯通都與當地的銀行合作推出了手機支付業務。在銀聯的手機支付聯盟成立時,中聯通和中電信早早就加入了。
其次,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也可能積極拉攏第三方支付平臺,以迅速獲得移動支付應用服務和既有客戶。因為銀聯已經推出了自己的第三方支付業務China Pay,存在一定競爭關系。中國移動也一直宣稱不想只做渠道,而希望做個“移動支付寶”,控制資金和平臺。2010年5月,中國聯通與騰訊公司正式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并且與騰訊旗下的財付通簽署了在線支付合作協議,財付通的移動支付平臺的專有客戶端預計在下半年推出。未來雙方的合作有可能向移動支付領域滲透。同月,中國聯通還攜手支付寶推出“手機營業廳”,提供手機、固話、寬帶、小靈通交費充值業務。
除此之外,第三方行業用戶也是它們聯合的對象。在不久前舉行的“2010中國移動支付應用發展大會”上,北京電信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發展移動支付業務方面,中國電信將與第三方合作運營移動支付業務,其中就包括中國石化等第三方行業客戶。同時北京聯通的負責人也表示,倡導的是合作運營模式,其下的移動支付業務將有一部分采用合作運營模式。5月,中國平安與中國聯通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移動支付、渠道資源以及客戶共享等方面全面合作。
中國銀聯的野心
中國銀聯是潛伏在行業底部的一個“野心家”,擁有眾多的商戶群是它的殺手锏。當中國移動企圖稱王的時候,卻發現所有人都站到中國銀聯那邊去了。
國內銀行卡產業的本土企業只有第一,沒有第二——中國銀聯獨坐交椅。涉足移動支付的通訊運營商、銀行、第三方支付等都是多家企業來瓜分相關市場。而掌握消費渠道商戶群、具備國內移動支付資格的銀行卡企業,只有中國銀聯一家。從這個角度看,中國銀聯配得上王者之稱,絕對有影響諸強的實力。
不過,對銀聯而言,通訊運營商也算是目標一致的合作伙伴。銀聯希望通過推廣手機支付提高交易規模,獲得更多的交易手續費。而運營商則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增值服務收入,其前提也是更大的移動支付市場規模。運營商出用戶、銀聯出終端,它們有動力共同打開市場。但從近期銀聯的動作看,銀聯想要的絕對不止是合作這么簡單。
5月,銀聯宣布聯合18家商業銀行、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手機制造商等共同成立移動支付產業聯盟。聯盟成員包括多家商業銀行,中國聯通、中國電信,諾基亞、聯想等手機制造商,多家智能卡及安全芯片廠商等相關機構。這一舉動表明,銀聯希望在移動支付領域起到平臺的作用。中國銀聯的底氣就是手機現場支付商戶群,據稱2010年底前其手機現場支付的商戶數量可達10萬家。
而這個平臺恰恰也是中國移動的目標。移動支付業務只是第一步,中國移動希望可以通過手機載體,打造一個完整的手機支付產業,完成對移動電子商務的布局。但是由于中國移動和銀聯采取不同的手機支付標準,一直未能解決融合問題。直到6月底,中國移動相關人員表示,加入銀聯的移動支付聯盟會。強硬的中國移動低頭屈服,這讓行業主導權的天平向中國銀聯傾斜了一些。不過,中國移動可以低頭但絕不會退縮,雖然考慮了對銀聯標準的兼容問題,但中國移動仍將大力推動自有標準的手機支付,甚至希望將銀聯標準納入麾下。
未來,銀聯和中國移動仍會繼續展開平臺的爭奪,誰都不愿屈居幕后。它們之間的爭奪由來已久,中國移動和中國銀聯合資的聯動優勢,業務內容一直比較單一,其原因就是中國移動的平臺暫時還不能提供豐富的終端消費應用,而擁有消費終端資源的銀聯也一直未能在這項業務中獲得主導權。目前,工信部正在制定移動支付產業的技術標準,運營商和銀聯都將參與討論,但最終誰能占據上風還不得而知。
商業銀行貌合神離
沒有什么金融業務能夠離得開銀行。在移動支付行業,運營商、銀聯、第三方支付后都得看銀行的臉色行事。銀行也不在乎初期話語權斗爭——等到行業成熟,銀行家們自然會出來收割果實。
在移動支付產業鏈中,銀行亦處在核心的位置,是金融業務的起點和歸宿點。通訊運營商、中國銀聯、第三方支付中的任何一方都可以繞開另外兩方,但是三者都絕不可能繞開銀行來單獨開展移動支付業務。
9月1日,《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開始施行,明確規定了銀行在移動支付產業鏈的重要地位。支付機構間的貨幣資金轉移、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的管理等等都必須委托或通過銀行進行。這也意味著,如果想從小額業務做到大額業務,與銀行合作不可避免。于是,2010年4月,廣東移動以人民幣398億元收購浦發銀行22億新股,中國移動通過廣東移動持有浦發銀行20%股權,成為浦發銀行第二大股東。中國移動間接獲得了金融牌照。
然而,作為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在運營商、設備商以及中國銀聯等紛紛推動手機支付概念的時候,銀行業卻相對沒那么積極。因為商業銀行短期內還看不清手機支付能帶來的好處。目前手機支付金融僅占電子銀行總額的萬分之一左右。手機支付的盈利模式也是問題,面對銀聯和運營商兩道收費關卡,商業銀行不得不擔心,是否能從移動支付領域獲利呢?
目前參與這個市場的商業銀行也多是抱著增加新客戶的目的,多于開拓手機支付業務。例如交行和聯通共同推出的可用于手機支付的IC借記卡,廣發銀行與聯通推出的聯名信用卡,中國聯通與中國工商銀行合作推出的 “SIM卡+PBOC2.0”貸記卡,吸引客戶辦卡的作用可能更明顯。由于移動支付必須綁定銀行賬號,浦發銀行業也將從與中國移動的合作中獲得新的客戶資源。
因為處在核心位置,銀行不在乎哪一方取得了移動支付技術標準的話語權,所以可以坐山觀虎斗,然后坐享其成。在市場尚未成熟之前,先讓各方把市場各方面做得比較完善,未來當移動支付業務普及的時候,銀行會走上前沿陣地,利用已有客戶資源展開移動支付產業鏈,參與收割行業果實。通過手機網銀的平臺,銀行還能推廣理財、購匯等多項銀行業務。目前,招商銀行、浦發銀行等均已推出手機銀行業務,工商銀行和興業銀行已推出3G手機銀行,交通銀行和建設銀行的手機銀行增加了大額轉賬和投資理財功能。而與運營商合作進行手機刷卡等服務的時候,用的是運營商的平臺,銀行只能按照用戶的指令進行支付操作,而不能自由開展其他增值業務。
第三方支付怎么辦?
和運營商、銀聯、銀行等“國家隊”不一樣,網絡第三方支付好似沒有奶吃的孩子,一切都得靠自己打拼。值得慶幸的是,憑著自己對PC互聯網支付的先知先覺,第三方支付具備最強的用戶親和力。
《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大大提高了的第三方支付企業進入市場的門檻,雖然第三方支付企業都能邁過這個門檻,但是他們并非“國字號”出身,在規模和資金實力上都無法與“國家隊”、大公司們抗衡,其前景不免令人堪憂。在所有各方中,第三方支付企業可能是談判能力最弱的了,并且也只有支付寶、財付通等少數企業才能與其他勢力比肩。
第三方支付在基于PC互聯網支付領域擁有的優勢,能否有效嫁接到手機支付領域當中去是傳統霸主的首要任務。在移動支付產業鏈中,第三方支付企業的一個價值在于提供更符合用戶支付習慣的創新業務,吸引用戶從傳統支付轉向手機支付。在韓國,移動支付市場啟動的推動力很大程度來自于第三方支付企業,例如Danal,Mobilians等。它們首先發現許多喜愛購買游戲裝備的年輕人,沒有信用卡,也沒有大量現金,推出了手機支付購買游戲裝備的服務,雖然手續費很貴,但仍大受歡迎,為手機支付市場帶來了一批忠實的用戶。財付通已經建設了自己的開放平臺(open.tenpay.com),邀請第三方開發商可以申請將自己開發的應用,如網上訂餐、醫院掛號、租車等項目放在這一平臺上,與財付通聯合運營,希望以此推動運營創新。
另外,手機支付市場中存在眾多細分市場機會,包括幫助商家處理移動支付業務、提供安全性解決方案、提供針對不同行業的手機支付解決方案等。服務規模和經驗是銀行、運營商、銀聯所欠缺的,而這恰恰是第三方支付服務企業所擅長,因為后者更了解用戶的支付習慣以及商戶的需求。在美國,已經出現了許多此類公司,例如,Zong專為媒體、游戲產業提供手機帳單服務,Billing Revolution提供用于手機支付的信用卡處理平臺。國內許多第三方支付企業已經具有一定的行業服務優勢,例如支付寶和匯付天下在航空領域,快錢在教育領域,易寶支付在娛樂產品領域等。深耕這些市場,提高用戶的忠誠度,是第三方支付在移動支付領域競爭的關鍵。
2009年,除銀聯外的全國第三方支付互聯網支付總額達到4762.3億元,如果將10%的交易量轉移到手機上,就是476億元,是目前中國手機支付市場總規模的近2倍。第三方支付企業早已開始關注手機支付市場,比如,支付寶開已發出可以支持Symbian、iPhone、Windows mobile三種不同操作系統的手機支付寶客戶端,用戶可以向對方支付寶賬戶付款、確認收貨、水電煤繳費等
移動支付市場的啟動給了一個淘汰小規模、無特色、少創新的第三方支付的機會。另外其它第三方支付企業也可能借由與電信、銀行、銀聯等巨頭的合作,迅速趕超支付寶。
搶奪行業主導權
從最初都希望繞過其它方獨自經營手機支付業務,到形勢所迫不得不相互攜手,無非是為了產業的主導權。
事實上,手機支付業務包含很多細分市場,手機銀行、手機交通卡、手機證券買賣等等,產業鏈中沒有哪一方能在所有的市場中都具備經營優勢,因此需要細分業務,根據不同企業的能力選擇主導的細分市場。韓國SKT的移動支付總業務品牌為MONETA,其下又根據不同業務需求分了各類子品牌,包括手機刷卡業務的MONETAcard,乘車卡業務MONETApass,手機銀行業務MONETAbank,在線購物MONETA bill等等。不同的相關方根據自身的優勢獲得相應子市場的主導權,例如第三方支付在手機購物,電信運營商在音樂、彩鈴等虛擬產品的支付上等。
單獨一方主導手機支付市場顯然不現實,只有優勢互補才能為手機支付用戶提供全面的高質量服務。但是,在行業成熟的前夜,移動支付也終將迎來行業競爭的第一個高潮。
-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