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姥山的幾個待解之謎
- 時間:2010-11-12 12:00:03 來源:網絡 作者:愛旅行網
世界地質公園、中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太姥山,除了融山海川島于一體的多元化自然景觀以及太平洋西岸大陸邊緣最豐富的花崗巖地質遺跡吸引眾多游人外,尚有許多待解之謎期待有緣人來破解,這里擷取幾個。
● 眾多的一線天,是石裂還是水切?
“一線天”景觀是指在裂隙洞中抬頭看天,窄如一線。雖然我國各大名山中,“一線天”并不罕見,但最多、最窄、最險、最奇的,非太姥山莫屬!太姥山大面積分布著“裂隙洞”,每一處都是“一線天”景觀,著名的有一線天洞、通天洞、七星洞、藍溪澗洞以及葫茹洞中三線天(三個一線天并排)等等。這些一線天都有個共同特點:一是窄,寬處僅有一米左右,窄處不足一尺;二是險,洞道落差大,高低起伏;三是懸,洞壁上多夾峙著孤石,搖搖欲墜。
關于太姥山眾多“一線天”洞的成因,專家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是造山運動時巖石開裂的產物,其依據是太姥山的“裂隙洞”正好呈“井”字分布,與山體形成歷程中的兩次不同方向的地層斷裂相符;有的認為是流水沿著巖石垂直節理縱向切割的結果,比如“仙人鋸板”景觀,就是一個正處在不同水流切割時期的小型一線天。
誰是誰非,或者二者兼而有之,還有待進一步科考證實。
● 崳山島三個天湖的水源,源自何方?
太姥山右前方海面分布著福瑤列島,共十二個島嶼,相傳是西王母贈送給東海龍王的十二顆蟠桃所變。其中,大崳山島風光最為優美,島上有三個天然淡水湖,分別稱“大天湖”、“小天湖”、“九豬拱槽”,今人又依據湖面形狀稱其為“日、月、星”三湖,總蓄水量達160萬立方米,湖水清澈甘甜,終年不涸,干旱季節,陸地居民甚至還到島上取水。湖邊的緩坡上,清一色生長著綠油油的草甸,乍一看,疑是“南國天山”。2005年《中國地理》雜志“選美中國”,大崳山島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十大海島”之一。
大崳山島三個淡水湖的湖水從何而來,眾說紛紜。
說法一,陸地通水。相傳很早以前,島上大旱,島上居民苦不堪言,太姥娘娘心生悲憫,命龍潭洞里的小白龍引太姥山泉水至島上,并造三個天湖蓄水。此傳說用現代觀點解釋,應該是陸島之間大陸架上有個相通的地下巖隙,類似海底管道,源源不斷地將陸地的水輸送到島上。但有個硬傷,若是地下巖隙相通,其供水機理類似物理學上的“連通器”,島上三個湖的湖面高度應該是一致,但現實情況并非如此,而且也難解釋為何陸地干旱時湖水依然充沛的事實。
說法二,天然蓄水。崳山島因其形狀若“盂”而得名,也就是說海島地貌外高中低,周邊是500來米高程的山體,中間是個小盆地,形成天然蓄水湖。有人依據崳山島面積約21平方公里,年降水量約1700毫米,推算出全島年降水約3570萬方,扣除面向海面坡地的降水,取半值也有約1600萬立方,是三湖總蓄水量的10倍。但此說沒有考慮到排水問題,島上還有條溪澗源源不斷地將湖水排入大海,水量充沛,并在大使澳處形成“白蓮飛瀑”的奇觀;島上還有約5000名的居民以及每天慕名前來的游客,其生活用水也不可低估。此說也有個硬傷,最低處的“小天湖”條件最好,偏偏其水量最小。另外,其周邊的幾個有人島,都存在缺水的問題。
說法三,海霧凝水。崳山島常年霧氣蒸騰,多是海霧。由于島上植被良好,而且是低矮的草甸,海霧很容易在草上形成露珠,海風一吹便滴落下來,滲入地表,源源不斷給三湖補水,潤物細無聲。此說看似荒唐,細想似乎也有道理,但海霧凝水能有多少,實在難以量化。
● 滴水洞的滴水從何而來?
從迎仙臺上太姥山,過“三伏腰”后便是“滴水洞”,此為登頂必經之路。此洞令人稱奇之處在于洞頂巨石終年滴水不斷,更奇的是,這塊巨石只是一塊孤零零的巨石,球狀,上無植被,亦無蓄水的坑洼,水從何處來,一直讓人費解。
一種說法是,太姥山的巖石為粗粒花崗巖,自身就可蓄水,雨中蓄滿了水,雨后可繼續滴落相當長時期。但這種說法,無法解釋久旱日子依然滴水的現象。另一種說法是,此洞口小腹大,相當于一個相對密閉的容器,洞內濕氣蒸騰后,凝聚在洞頂球形巨石表面,然后受重力作用,匯集在球底(巖石底部)再滴落。此說看起來有些道理,但卻不能解釋洞內其它石頭為什么不滴水的問題。
● 通海洞真的通海嗎?
還是在滴水洞,其洞口右側原本還有個洞道,清朝時被封填,封口處立一石幢上書“鎮海塔”。相傳,此洞住著東海龍王家的小龍女,夜深人靜時常常撫琴彈箏自娛,但不喜凡人叨擾。有好事者進入,便會墜入萬丈深淵,當地人稱其為“無底洞”。據清嘉慶年間《福鼎縣志》記載,明朝有一個小沙彌誤入洞內,不得其蹤,尸體三個月后漂在山腳下的海面上,由此這洞又叫“通海洞”。
世上本無神仙,關于神仙的種種傳說,都是前人對自然現象不解的附會。地質專家曾用儀器對此處地質結構進行測定,發現其地層有個東西方向的垂直斷裂,而太姥山前方東海,看來通海的傳說并非天方夜譚。至于洞中傳出的琴瑟之聲音,估計是滴泉濺落在巖壁上發出的轟鳴。但,這些只是猜測,實際情況如何,還有待有經驗的探險者勘探后方可證實。
● 太姥山中大量石英砂,從何而來?
太姥山上有許多石英砂,與山下眾多海灘上的沙粒相一致,尤其是山頂的摩霄峰有片區域,地面鋪著一層粗粒沙礫,日出東海時,閃閃發光,呈金黃色,古人稱之為“金沙灘”。這些沙礫,肯定不是現代基建時運上山的,因為福鼎第一任縣令傅維組的《游太姥山記》就寫道:摩霄之絕頂“頗平衍,石室、石船、金沙灘、天柱石、仰天湖皆在焉?!?/P>
這沙礫從何而來呢?由于太姥山靠海,又是從海中隆起的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這些沙應該是海沙,造山運動時隨山體隆升而孑遺山中。但立馬有人反對,若是海沙,應該還有貝殼等海生動物的遺跡伴存,可惜沒有找到。也有人認為,應該是巖石風化的產物,但也有人反對,認為太姥山主體是花崗巖,其硬度僅次于金剛石,相對不容易風化,更不應該風化得如此嚴重,形成小沙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