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慶故宮游客超最大容量 宮內游覽有負擔(圖文)
- 時間:2010-10-14 11:48:43 來源:網絡 作者:愛旅行網
故宮、頤和園、八達嶺長城,這個十一黃金周,不少市民對這些著名景點敬而遠之,原因就是那里人太多。這些景點既是珍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又是北京城最吸引人的觀光勝地。而黃金周帶來的超大量客流卻成為了它們的負擔。
調查動機
“十一”黃金周期間僅故宮一地,5天便接待游客46萬余人次,遠遠超過其最大容量。如何在滿足民眾的旅游需求和文化遺產保護取得平衡成為一道難題。
昨天,故宮的客流終于有所回落,為6.85萬人次。而國慶黃金周前5天,故宮“吞吐”游客46萬人次,每天的客流都突破了其最大容量6萬人。故宮博物院此前表示,明年將啟動電子門票系統調控客流。
售票處排隊1.5小時
故宮午門外的廣場,正午的太陽烤著頭頂。湖北游客劉乃珍枕著一個墨綠色旅行袋,席地而臥。54歲的她第一次到故宮。趁兒子排隊買票的工夫,她想“瞇一下”,結果兒子去了1小時還沒回來。
廣場上,隨處可見像劉乃珍這樣的游客,他們或坐或臥,準備打“持久戰”。
午門廣場東西兩側的售票處,買票的游客已排成幾十米的長龍。排隊客流仍只能向窗口緩慢蠕動。
宮內游覽“很遭罪”
歷經艱辛進入宮內,放眼卻都是黑壓壓的游客。市民小馬陪江蘇來京的父母前往故宮游覽,跨入御花園,游客紛紛扎堆拍照,原本一起向前蠕動的隊伍瞬時打亂。古樹和假山都掛著“禁止攀登”的提示,但部分游客還是踩上去拍照。小馬放棄了拍照,緊拽著父母的胳膊,人群中不時傳來小孩的哭鬧聲,讓她覺得此行很遭罪。
西六宮的御道不足5米寬,通道上塞滿了人,二三百米的路走了半個小時。擔心排隊上廁所,小馬和父母沒敢喝水。觀賞太和殿的人都排在石階上,有人干脆靠在漢白玉圍欄上休息,排了半個小時后,小馬一家在太和殿前停留了不到一分鐘。
故宮超最大容量兩倍“故宮的人是太多了。”3日下午,市旅游局規劃統計處副處長姜巖說。當日,故宮接待了11.5萬人次,前一天,這個數據是12.5萬,一星期前的中秋小長假,故宮待客12.5萬人次。幾乎每次統計,故宮都居北京21家被監測景區之首。
市假日旅游領導小組曾公布,故宮的最佳容量是5萬人/日,最大容量是6萬人/日。
對于故宮連續多個黃金周接待量超最大容量,姜巖表示:“游客這么多,舒適度肯定是無法保證的。”當關鍵瓶頸位置客流量增大時,景區采取的應對舉措也只是從安全方面考慮。
爭議
專家 大客流毀文物,建議限流
著名古建筑學家羅哲文表示,客流量太大是目前世界文化遺產面臨的共同問題。作為北京最熱門的景區,故宮的文物保護壓力更為突出。大量涌入的游客讓故宮的文物不堪重負,羅哲文說,人體呼吸出的二氧化碳會讓古建筑的彩畫和朱紅色墻面褪色,過多的接觸和踩踏也會給文物造成影響。
近年來,故宮對部分珍貴文物進行了額外的“照顧”。羅哲文舉例,游客酷愛摸門釘導致金漆脫落,一些宮門的下半部分便安裝了透明罩子;太和殿外圍起鐵欄桿;部分地面覆蓋了類似毯子的保護隔離;特別珍貴或狀況不好的地方暫未開放。
“最好還是規定一個客流量。”羅哲文認為,故宮應該控制游客數量,并且避免大量游客瞬時進入。
景區 限流影響收入,建議漲價
大多數文化遺產單位“包袱重”,人員龐大,且承擔著文物、古建的養護任務,運營成本高。僅靠政府撥款難以維系。只有對公眾開放,出售門票、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來保證經濟收入。
此外,他認為,文化遺產單位對公眾開放后,逐漸培養了人氣。一旦限制客流,即便是在非常時段限流,拒絕游客入園,將可能傷害游客的感情。未來這部分游客也就不再來了,景區來的人就會逐漸減少,造成長遠的影響。
該負責人認為,協調客流和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也可以通過價格杠桿的方式。但景區一提調價通常遭到各方的反對,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