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蒂岡著名景觀簡介
- 時間:2010-10-12 14:40:59 來源:互聯網 作者:愛旅行網
梵蒂岡是歐洲和世界上著名的游覽勝地,每年接待數以萬計的外國游客和天主教信徒。圣彼得廣場是羅馬教廷的廣場,在梵蒂岡的最東面,以廣場正面的圣彼得教堂而得名,可容納50萬人,是羅馬教廷舉行大型宗教活動的地方。圣彼得廣場也是世界名勝之一,每逢禮拜日,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此聆聽教皇在陽臺上播送晨禱詞;世界各地到這里朝圣的信徒和游客絡繹不絕。圣彼得大教堂是梵蒂岡的教廷教堂,位于梵蒂岡城內,是世界上最宏大最壯麗的天主教堂。1450年開始興建,1626年完成。它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家和藝術家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勃拉芒和小桑加洛等大師們的共同杰作。
梵蒂岡旅游咨詢中心Tourismus vom Vatikan
位于面向圣彼得大教堂的廣場左側較遠處的半地下。
地址:P.za.S.Pietro
電話:39 371 69 88 44 66
傳真:39 371 69 88 51 00
開放時間:8:30-19:00;周日休息。
圣彼得廣場 Piazza San Pietro ★★★
圣彼得廣場位于圣彼得大教堂前,是著名的廣場。這個集中各個時代精華的廣場是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貝尼尼于1667年設計并花去11年時間建成的。廣場呈橢圓形,長340米,寬240 米,地面用黑色小方石鋪砌而成,兩側由半圓形大理石柱廊環抱,造型和諧,氣勢恢宏。柱廊共有284根圓柱和88根方柱。分排四列,形成三條走廊。朝向廣場的每根石柱頂端的平臺上,各有一尊3.2米高的大理石雕像,他們都是羅馬天主教會歷史上的殉道者,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廣中央矗立著一座高插云霄的方尖石碑。碑尖上是釘死耶穌的十字架造型。此碑高 25.5米,重320噸,公元40年從埃及運來,據說圣彼得曾在這里被掛在十字架上。左右兩邊的噴泉,右邊是瑪德爾諾17世紀時的作品,左側的為貝爾尼尼設計后來修的復制品。在廣場兩側各有一個銀花飛濺的美麗噴泉。令人好奇的是,站在麗個噴泉之間的圓形白色大理石處,觀望兩側的柱廊,四排石柱只能看到前面一排,這是貝爾尼尼匠心設計的透視效果。面向圣彼得教堂的右手側的建筑物里有教皇的書房。教皇每個星期天的正午,出現在最頂層右邊第二個窗口向廣場上聚集的人們發表傳統祝詞“Urbiet Orbi (降幅于羅馬全城及全世界) ”。
教皇的演講每周三在圣彼得廣場舉行,夏天的時間是上午10:00,冬天推遲到10:30。參加者通常需要提前兩周道梵蒂岡城行政公署(地址:PreffeturaDella Casa Pontificia-citta del Vaticano 00120 Roma 電話:39 06 69883273)領取免費入場券。參加教皇見面會的人士要求著裝得體:既不能穿短褲、涼鞋,也不能穿過短的裙子或過分暴露的服裝。建議女士帶頭巾或黑色花邊的紗巾,并將它披在肩上。
地址: Piazza S.Pietro
交通: 公共汽車到Basilica di San Pietro站下
開放時間: 回屋頂頂樓開門時間:夏季7:OO-19:00;冬季7:00-18:00
圣彼得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 Pietro ★★★
圣彼得教堂位于廣場的西南面,是全世界的第一大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皇帝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于公元326年落成。16世紀,教皇朱利奧二世決定重建圣彼得天獨厚教堂,并于是1506年破土動工。在長達120年的重建過程中,意大利最優秀的建筑師布拉曼特、米開朗琪羅、德拉•波爾塔和卡洛•馬泰爾相繼主持過設計和施工,直到1626年11 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
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長方形的教堂,整棟建筑呈現出一個十字架的結構,造型是非常傳統而神圣的,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圣彼得教堂不僅是一座富麗堂皇值得參觀的建筑圣殿,它所擁有多達百件的藝術瑰寶,更被視為無價的資產。參觀這座教堂的幾個重要特色一定要把握,因其占地廣闊,進入之后會不知從何看起。
教堂下面的廊檐上方有11尊雕像,中間是耶穌基督;兩側各有一座鐘,右邊是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左邊是羅馬時間。大殿下面有5扇門,平常一般游客都入中門。如果遇上機會,教徒們就可從右邊的圣門進入大殿,不過圣門需要25年才會開放一次。每隔25年的圣誕之夜,圣門打開后由教皇領頭走入圣堂,意為走入天堂。其它三門分別是"圣事門"、"善惡門"和"死門"。 通過中門進入能容納5萬人的圣彼得教堂內部,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座藝術寶庫。屋頂和四壁都飾有以《圣經》為題材的繪畫,不少是名家作品。最惹人注意的雕刻藝術杰作主要有三件。
一是米開朗琪羅24 歲時雕塑作品。圣母懷抱死去的兒子的悲痛感和對上帝意旨的順從感在作品中刻畫得淋漓盡轉手。這里所表現的圣母痛苦狀與開朗琪羅以后的作品迥然不同。
二是貝尼尼的雕制的青銅華蓋。它由4根螺旋形銅柱支持撐,足有5層樓房高那么高。華蓋前面的半圓形欄桿上永遠點燃著99盞長明燈,而下方則是宗座祭壇和圣彼得的墳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這座祭壇上,面對東升的旭日,當著朝圣者舉行彌撒。
三是圣彼得寶座,也是貝尼尼設計的一件鍍金的青銅寶座。寶座上方是于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傳說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后經考證為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所贈送。
除此三件藝術杰作外,站在米開朗琪羅設計的穹窿頂下抬頭上望,會感到大堂內的一切都顯得非常渺小。穹頂周長71米,為羅馬全城的最高點。若用人直觀視覺去體測它的規模的話,很容易因教堂各個部分巧妙對稱的布局形成錯覺,需要借助一些實際數據才能說明它的實質:教堂的長度,包括門廊,為230米,拱頂的高度是38米。正殿盡頭的彩色玻璃大窗上有一只圣靈信鴿,翼展達1.5米之長。教堂的地面上能看到十多條標有歐洲各地其它著名大教堂的橫線,這是表明這些教堂長度的標記,也反映出圣彼得大教堂無愧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如果有時間,游客可乘電梯拾級而上,登頂俯瞰羅馬全城。 從教堂內出來,在教堂左側有一個由衛兵隊的成員。他們身穿的別致制服500年不變,據說是米開朗琪羅設計的,手中的長戈也是15世紀的產品,游人如果想同衛兵合影留念,他們不會拒絕。
地址:Piazza di San Pietro
開放時間: 4月-9月,7:00-19:00;10月-5月,7:00-18:00;穹頂觀光臺:8:00—17:45(冬季—18:45);珍寶庫:9:00—18:00(冬季—17:30)
電話:39 06 6988 4466
傳真:39 06 6988 5100
門票:穹頂觀光臺4歐元;珍寶庫5歐元
注意:穿短褲、迷你裙、無袖衫等暴露肌膚的衣服不準進入。不能用閃光燈拍照。
梵蒂岡博物館 Musei Vaticani 和西斯廷教堂 Cappella Sistina ★★★
廣大的梵蒂岡博物館有六公里的展示空間,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就在其中,是歐洲排名第三的藝術殿堂。參觀梵蒂岡博物館,一進門就可以看到地上有幾種顏色的引導路線,它是按小時計算路程,最短的是兩個小時。不管是按哪一種顏色的路線前行,最后都要經過西斯廷教堂。最好事前規劃,集中在幾個主題上。
庇奧-克里門提諾美術館 Museo Pio-Clementino
以希臘羅馬時代的雕刻最為精彩,名作有《克尼多斯的維納斯》(Venus of Cnidus)、《沉睡的阿莉亞多尼》(Sleeping Ariadne)、《望樓的阿波羅》(Appool Belvedere)、《勞孔》(Laocoon)、以及《望樓的軀干雕像》(Male Torso)等。
伊突利亞美術館Museo Gregoriano-Etrusco
以公元前四世紀前的收藏品為主,重要作品有公元前五世紀赤土制的“飛馬”、公元前七世紀伊突利亞的青銅《特迪的戰神像》、以及公元前四世紀的《黑像式雙耳壺》(Black-Figure Amphora)等。
拉菲爾畫室Stanze di Raffaello
1508年,教皇尤利烏斯二世請來了出生于烏爾比諾的年輕畫家拉菲爾Raffaello Sanzio。他對拉菲爾的才華贊嘆不已,于是把裝飾房間的重任交給了畫家,這些房間后來又被稱為“拉菲爾畫室”。畫室內的壁畫也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成就的一部分。拉菲爾在1508—1511年間創作出第一間畫室——簽字廳,表現了人文精神的三大原則:真、善、美。最后一間畫室創作于1514—1517年間,被稱為博爾格火災廳。
TIPS 拉菲爾介紹:
文藝復興意大利“藝壇三杰”之一。父親是宮廷的二級畫師,他從小隨父學畫,七歲喪母,十一歲喪父,進畫家畫室當助手,學習了十五世紀佛羅倫薩藝術家的作品,走上了獨創的道路。從二十二歲到二十五歲創作了大量圣母像,從此聲名大揚。他沒有達•芬奇那樣經驗豐富博學深思,也沒有米開朗基羅的雄強偉健的英雄氣概,雖然只活了三十七歲,拉菲爾卻成為文藝復興盛期最紅的畫家。他的風格代表了當時人們最崇尚的審美趣味。拉菲爾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的聰明特別表現在善于汲取他人之長,而后加以綜合的創造。他一生創作了不少作品, 如<<大公的圣母>>和<<教皇利奧十世>>等,還作了一些建筑設計,并為西斯廷小教堂設計劃稿.拉菲爾的作品風格被特稱為一種"秀美"的風格,不僅使當時人傾倒,并且延續了四百年之久,成為后世古典主義者認為不可企及的典范。
梵蒂岡畫廊Pinacoteca
畫廊是梵蒂岡美術館中較新設置的部門,收藏了許多喬凡尼、卡拉瓦喬、拉斐爾和達芬奇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拉斐爾的《基督變容圖》、達芬奇的《圣杰洛姆》和卡拉瓦喬的《基督下十字架》。
西斯廷教堂Cappella Sistina
米開朗基羅的巔峰畫作《創世紀》和《最后的審判》是鎮堂之寶,長方形的禮拜堂兩側共有十二幅壁畫,左側六面描寫以色列救星摩西的生平;右側六面描繪耶穌的生平;頂棚的《創世紀》畫出上帝創造世界的過程;《最后的審判》則位于正面壁上,充滿絕望陰沉的氣息 。西斯延教堂之所以聞名遐爾,是因為藝術大師米開琪羅在此創作了繪畫珍品《創世紀》和《末日的審判》。《創世紀》為天花板上的天頂畫,面積300平方米,由9幅中心畫面組成。畫中的343個人物,個個都是理想化、英雄化、大力士型的,充分表現了人體的力量美。“我的胡子向著天,我的頭顱彎向著肩,胸部像頭梟。畫筆上滴下的顏色在我的臉上形成富麗的圖案。腰縮向腹部底地位,臀部變成稱星,壓平我全身底重量。我再也看不清楚了,走路也陡然摸索幾步。我的皮肉,在前身拉長了,在后背縮短了,仿佛是一張弓。”這是米開朗基羅對他五年工作狀態的描述,為了完成天頂畫,米開朗基羅在五年之中天天仰臥在高高的臺架上。在工程完工之后的幾個月內,米開朗基羅的眼睛不能平視,連看一封信也必須拿起仰視。米開朗基羅正是用這種生命的代價完成了天頂畫,而他留給后人的是不朽的宏偉而嚴謹、富麗而莊嚴,正像《創世紀》中“創造亞當”的神指與人指的接觸,表現得是那么的微妙。盡管米開朗基羅在藝術語言方面給與人們無限的解說空間,但是,人們對他那種工作精神的敬佩,同樣成為審視這一藝術巨構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末日的審判》是《創世紀》為天頂畫的繼續和發展。該畫描繪的是世界末日來臨時,基督把萬民召集在用己面前,分出善惡,善者升入天堂,惡者則被打入地獄。藝術家通過上帝分辨善意,表達了自己愛憎分明的情感。
TIPS 米開朗基羅介紹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ounaroti),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筑師,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
米開朗基羅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羅倫薩附近的卡普萊斯,13 歲進入佛羅倫薩畫家基爾蘭達約(Ghirlandaio)的工作室,后轉入圣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學院作學徒。1496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羅倫薩,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1505年在羅馬,他奉教皇尤里烏斯二世之命負責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后回到佛羅倫薩。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羅馬,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1513年,教皇陵墓恢復施工,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1519-1534年,他在佛羅倫薩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圣洛倫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開朗基羅回到羅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時間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末日審判》。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羅馬,從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繪畫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米開朗基羅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斗爭的精神面貌。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于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地址:Musei Vaticani e Cappella Sistina Viale Vaticano - 00165
交通:公共汽車:64、23、907、991、81、51、49、19、990路;地鐵:Metro A Ottaviano站
電話:39 06 69883333
開放時間:4月-10月31日,8:45-16:45;11月1日-3月31日,8:45-13:45;周日和節假日
門票:10歐元(每月最后一個周日免費);學生票7歐元
梵蒂岡花園 Giardini Vaticani ★★
花園的位置大約處在原來古羅馬皇帝尼祿和加里古拉殘殺基督徒的角斗場中央。花園內點綴著宮殿、教堂、噴泉和雕像,以及條頓騎士陵墓,傳說墓地的土來自耶路撒冷。
電話:06 69884466
門票:9歐元
地圖長廊 Galleria delle Carte Geografiche ★
這是一個擁有四十幅壁畫式地圖的精美長廊。這些標有教會疆域和意大利各重要城市的地圖,是1580至1585年在當時著名的地理學家伊尼亞奇奧•但丁的負責下繪制的,當時,許多畫家參與了這項工作。
尤需注意的是:入口附近的頭兩幅地圖,他們分別標有當時羅馬國家實際版圖和羅馬鼎盛時代的理想疆域;盡頭墻上有動人的威尼斯全圖。
TIPS 瑞士衛隊
教皇的象征性軍隊是瑞士衛隊,按照古老的傳統,這支衛隊由瑞士青年組成,他們是經過嚴格挑選后被招募來的。瑞士衛隊的職責是保護羅馬教宗和他的住所。他們配備有短劍和戟,也配備有相當現代化的武器。
瑞士衛隊已有500年的歷史,于1506年由教宗朱利奧設立。每年的5月6日,為了紀念1527年法王查里五世的軍隊洗劫羅馬城時被殺害的149名瑞士衛兵,新入伍的軍人要在圣彼得廣場上宣誓,誦念4個多世紀來一直不變的誓詞,祈求上帝保佑自己圓滿完成任務,效忠教皇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
加入瑞士衛隊的條件:
瑞士公民
羅馬公教的忠實信徒
擁有優良的品性與德行的家世
接受過瑞士軍事學院的訓練
年齡在 19-30 歲之間
身高超過 174 公分
未婚
持有高中或至少一項專業文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