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剖析舟曲泥石流成因 舟曲山川向人類反噬
- 時間:2010-08-17 16:00:07 來源:網絡 作者:愛旅行網
五、警示:舟曲發生泥石流原因
舟曲災難──被榨干的山川向人類反噬
【明報專訊】每逢神州大地災變,看到受災同胞的慘狀,許多人都發出這個國家真是多災多難,中國人民真是多災多難的悲嘆。不過,這些災變純屬天災?溯本尋源,正如這次舟曲災難釀成重大傷亡為例,表面上是暴雨引發泥石流淹縣城滅村奪命,不過,骨子里卻是數十年來舟曲過度開發,使水土嚴重流失的結果。另外,各級政府明知舟曲是全國4大泥石流危害區之一,卻不徹底整治,連人民生命安全也可以打馬虎眼的政府,施政以民為本從何談起,難道只是口號一句?
泥石流發生的頻率,遠多于地震,所以,預見泥石流和預防泥石流,應該比地震容易,地震發生在地下深處,泥石流大多發生在山溝地表。舟曲水土地表破壞之嚴重,早成為全國4大泥石流危害區之一,中央政府也有撥款給地方進行整治工程,舟曲縣要拿出部分錢,但是因為貧困,縣政府根本掏不出錢來,于是一項工程原要建攔渣壩13道,防導溝1.2公里,因為經費不足,只建了10道攔渣壩,其中3道原設計是鋼筋溷凝土結構,因為沒錢,改成石塊溷凝土,防導溝則始終無興建。這樣的工程質量,能夠抵御泥石流沖擊?稀矣!
至于1998年禁伐后,中央給舟曲的造林費,每畝100元人民幣,據當地官員說,今年每株樹苗就要1元多,100元連買樹苗都不夠,因為每畝地要栽200株,另外灌溉蓄水也在在需財。由此看來,飽歷滄桑、至今仍然遭受水電站和采礦業榨取其大自然剩馀價值的舟曲,當局的所謂保育措施,只是聊備一格,各級政府根本無決心好好整治。所以,今次被特大泥石流掩埋的以千計同胞,他們之死,是死于天災,抑或死于人禍。我們看來,人禍還是主要的。
舟曲縣簡介
舟曲縣位于甘肅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東鄰武都縣,北接宕昌縣,西南與迭部縣、文縣和四川省九寨溝縣接壤。全縣總面積3010平方公里,轄20個鄉、2個鎮,210個行政村,總人口13.47萬人,其中藏族4。4萬人,占32.78%。
舟曲縣地處南秦嶺山區,東南至西北走向的岷山山系貫穿全境。氣候屬溫暖帶區,海拔高度在1173-4504米之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復雜,溝壑縱橫,高低懸殊,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區,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常有“山下桃花盛開,山上白雪皚皚”的自然景觀,同時也表現出“十里不同天,一山有四景”的氣候特點。春季溫暖回升快而穩,秋季溫涼陰雨多。年均降水量400-800毫米,年日照時數1842小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素有”隴上桃花源”之稱。
在四川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總工程師范曉看來,舟曲泥石流災難最令人痛惜的地方,就是事前缺少相應的評估和規劃,幾個遭遇了滅頂之災的村莊,甚至就建在了泥石流通道上。
城鎮建設規劃溷亂
這樣的重度危險地區,是完全不適宜建筑的,他向亞洲周刊解釋說:舟曲并非完全選址錯誤,這是一個歷史古城,但近年城鎮擴展比較厲害,政府總是優先考慮經濟發展,缺少充分的評估和規劃,城鎮擴展時必然會占用本身并不適合使用的用地。如果有規劃,至少在這幾條溝通過的縣城的區域,兩側一定范圍之內是不能建的,還要把安全區考慮到,這個是不能修房子的。其他有一些相對比較安全的地方,采取一定的工程防護措施就可以居住,但前提是,必須做很好的評估,哪些可以避開,哪些可以治理。
范曉同時也承認,在中國許多與舟曲面對類似問題的小城鎮,建設時的評估和規劃,建設后的跟進調查,真正做到的少之又少。
陳廷方在《山區城鎮規劃與泥石流災害》一文中,也點出中國山區城鎮規劃的幾大積弊:首先,許多山區城鎮根本不存在規劃,行洪區和泥石流危險區都沒有標注,許多建筑物擠占河道,甚至直接建在泥石流通道上,縮小了行洪斷面,嚴重影響了城市防洪和泥石流減災;其次,泥石流減災工程設防標準低,往往按照二十年一遇設計、五十年一遇校核,只有個別采用五十年一遇設計、一百年一遇校核,而極端氣象增多,城鎮人口擴張,這一標準已經明顯偏低。另外,泥石流減災工程設計不合理也是多見的隱患。
陳廷方指出,對泥石流災害而言,劃分危險區,避免在重度危險區內修建筑物,避開泥石流主要通道,將重度危險區內居民及時遷出,這都是為避免慘劇,老城鎮改造時應該盡量做到的。
舟曲不是沒想過搬遷。五一二地震后,在對舟曲地質情況多番考察后,來自北京的調查隊和蘭州大學的專家都曾經建議舟曲搬遷。
對舟曲政府來說,這顯得困難重重:藏民占居民人數的三分之一,多居住在山上,有林地資源,以種植果樹為生,讓他們搬離故土,生活會非常艱難;而數千萬上億元的搬遷成本、安置費用,小小舟曲縣財政根本無力承擔,二零零八年舟曲縣全年的財政收入是兩千多萬元;再者說,測繪面積僅四平方公里的舟曲縣,還能往哪里搬呢?零八年,舟曲曾提出折衷方桉:建城東新區,逐步將縣城中心東移。
兩年以前,在大地震中喪生近兩萬人的北川,也不是沒想過搬遷。根據《南方周末》的《北川縣城遷址考》:北川曾三度計劃將老縣城遷址,因主事者調走、政治運動、或新址無法達成共識,屢屢流產。
在災難未發生前,僅憑災難風險要搬遷一座縣城,無論從執政者的角度,還是居民的角度,涉及各方權利的巨大工程,經濟和社會成本都十分巨大。
隴南搬遷引發騷亂
舟曲泥石流后,專家幾度警告,如果堰塞湖不能及時疏通,如果再降暴雨,洪水及泥石流便可能一直涌進附近的隴南市武都區。
武都區是隴南市的行政中心,兩年前的大地震后,經地質專家調研,認為該地不適宜人口密集聚集,隴南曾醞釀過一次行政中心搬遷,從帶狀河谷地貌、存在泥石流及堰塞湖風險的武都,搬去位于成徽盆地、地勢平整的成縣。
但零八年十一月這一次隴南行政中心的搬遷計劃,引起部分隴南人激烈抗議,并引發了燒毀兩棟市委辦公樓、砸壞二十輛公務車輛、數千人參與并與警察發生沖突的嚴重群體性事件。起因是,二零零六年,隴南曾計劃把行政中心搬去另一個鎮東江,完成了新行政大樓的征地拆遷;這計劃臨時作廢,引起東江鎮耕地被占、房子被拆的拆遷戶極大不滿,加之信息不公開,謠言四起,最終引發社會騷亂。
在范曉看來,建在高危地帶的城鎮的確面臨遷址的難題,但真正需要整體搬遷的情況少之又少,最重要的,還是要建立防災減災機制,搬遷不應該以政府利益為依托,不必要一定整體城鎮搬遷,可以將危險區居民分散搬遷到周圍的安全區,而更重要的是,在相對安全的地段,一定要建立起防災的機制。
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地震后作出的一份《城鎮地質災害應急響應能力評價》指出,中國山區城鎮普遍缺少系統、規范的減災模式,而建立這一模式的具體指標包括:地質災害發生前的前兆預警、政府職能部門的應急響應、居民的應急疏散。
舟曲的悲劇已然發生,無論是由于缺少減災系統,暴雨沒有及時預警,雨后沒有及時響應及疏散;還是縣城擴張時的選址不當;又或者后來的人為過度開發,人們對最終發生的滅村悲劇無能為力,但至少應該有所教訓。
但愿,再沒有下一個舟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