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人文景觀
- 時間:2010-07-19 17:43:15 來源:愛旅行網 作者:愛旅行網
巴黎拉丁區
拉丁區(Quartier Latin)位于塞納河左岸,與巴黎的發祥地西岱島隔水相望。巴黎最早的學校,是由神職人員創辦的。最初只招收一小部分窮人的孩子,在設施簡陋的旅館中,教授《圣經》及一些神學理論。漸漸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課程涉及的范圍也越來越廣。這種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文化,對當時整個歐洲的教育發展,起到了很大影響。意大利著名的詩人但丁,就是在此完成了學業。日后完成的大量作品中,可以看出,這段經歷對于他來講,有著重要的意義。由于教會的神職人員在授課時,全都使用拉丁語,所以這也是所有就讀學生的必修課。為了盡快掌握它,平時大家在一起閑談,都是用拉丁語,所以人們把這里稱作“拉丁區”。
現在,這里依舊保存了許多古時的風貌,狹窄的街道,坑洼的石子路,低矮的舊建筑……時刻提醒人們,不要忽視了它悠久的歷史。其中有一條街的名字十分有趣,叫“鋪草街”。一打聽才知道,原來由于當時條件所限,學生們只能用干草鋪在馬路上,席地而坐,背靠著墻邊聽老師講課。久而久之,人們便根據這一現象,命名了這條不長的小街。雖然不能親眼所見,但那時的條件之艱苦,不難想象。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求學,其刻苦精神,也著實令人敬佩。
先賢祠
先賢祠 (le Pantheon)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紀念法國歷史名人的圣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時代建成的圣?熱內維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歸國有脫離宗教后,改為埋葬“偉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間,它又歸還教會。
先賢祠中的藝術裝飾非常美觀,其穹頂上的大型壁畫是名畫家安托萬?格羅特創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繪畫的主題改變,先賢祠具有了“純粹的愛國與民族”特性。先賢祠內安葬著伏爾泰、盧梭、維克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讓?饒勒斯、柏遼茲、馬爾羅、居里夫婦和大仲馬等。
地址:Place du Panthéon
交通:乘搭地鐵10線在Cardinal-Lemoine 站下車;RER B在Luxembourg站下車
開放時間:夏季9:30-18:30 ;冬季10:00-18:30;公眾假期休息
費用:5歐元
圣米歇爾大道
圣米歇爾大道(Saint-Michel)開辟于1869年,貫穿拉丁區,以古老的文藝咖啡館聞名。但現在卻多服飾店、快餐餐廳、紀念品店,常常擠滿人群。想要體會那種感覺的話,就要到圣米歇爾大道與圣哲曼大道交叉口的克呂尼咖啡館。
廣場上有一座讓人不注意都很難的雕像,傳說1860年,Davioud受命設計噴泉,由Duret雕刻圣米歇爾屠龍的故事,做為中央噴水裝飾。這座雕像噴泉,自然也是約會碰面的好地方。我們在此遠觀,并未靠近。據說這里還有一塊大理石牌匾,以紀念1944年二次大戰末期,被納粹處決于此的學生。
交通:地鐵M4在St. Michel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