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流浪
- 時間:2010-07-29 16:44:37 來源:愛旅行網 作者:愛旅行網
半個世紀以來,巴黎塞納河左岸一家狹小而擁擠的書店,一直是落拓作家們的庇護所。他們可以在這里吃飯、寄宿,唯一的條件是每天必須讀上一本書。這家書店為喬伊斯出版了《尤利西斯》,也讓海明威在日后留戀。沒錯,它就是那家比詩更浪漫的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and Company)。
假如看過電影《日落之前》(Before Sunset),那么大抵會知道這家書店的模樣。電影一開場,闊別9年的男女主角杰西和塞琳就是在這里重逢。成為作家的杰西來法國宣傳新書,自然沒有比莎士比亞更適合的英文書店了。
在這里,四壁都是支到天花板的書架,滿架子的書擠得看不出一點縫隙,仿佛墻壁就是由書砌成。一樓擺的都是新書,二樓則堆滿了二手書。完全不用擔心只看不買會遭人嫌棄,因為書店甚至還專門辟出了一塊閱覽區域。在書本的陪伴下,人們可以盡情地消磨時光。
今年已經95歲的店主喬治-惠特曼(George Whitman)就住在書店樓上。早年他都是在書堆中間隨便搭個床鋪,后來才買下了3樓的公寓。房間里的陳設很簡單:一張床,一個水槽,一個浴缸,一張桌子,一個古老的爐灶,以及窗臺上一個冒著熱氣的燉鍋。窗外,巴黎圣母院安靜地佇立在金色的陽光下。
老喬治是美國人,1951年退伍的時候就決定在巴黎開一家書店。他的第一家書店開在一條駁船上,結果書都受了潮。后來,他用繼承來的500美元遺產買下了一個小雜貨店,后來慢慢擴大成了現在的莎士比亞書店。剛開始那10年,書店名叫“西北風” (Le Mistral)。他喜歡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突然造訪,在這里看書、借書。
海明威心中流動的盛宴
把時光倒退回1919年,莎士比亞書店的首任老板其實是一個名叫賽爾維亞-比奇(Sylvia Beach)的美國姑娘。她把書店開在奧德翁街上,很快就成了英語作家在巴黎聚集的精神家園。她的同性伴侶阿德里安娜-莫里耶(Adrienne Monnier)在街對面開了一家法文書店。她們倆經常為一些落拓作家跑前跑后,給他們找地方住,找書看,安排貸款,把他們的作品寄給小雜志社。其中最為人們所稱道的是,1922年當其他出版商都避之不及的時候,她們橫插一腳,毅然為喬伊斯出版了《尤利西斯》。
海明威1921年到巴黎后,曾經是這里的常客。在回憶錄《流動的盛宴》里,他對這段時光無限留戀。那時物質生活并不重要,只要有時間閱讀和寫作,能吃到便宜的牡蠣和粗面包,便是快樂的。無怪他對朋友這樣說:“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論去到哪里,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1944年,海明威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役。他開著坦克來到因被納粹占領而被迫關閉的莎士比亞書店,“解放”了比奇。在他功成名就、獲得諾貝爾獎后曾形容:“沒有人對我有像她(比奇)那么好過。”
然而戰后,上了年紀的比奇感到已無力重新經營莎士比亞。喬治-惠特曼的“西北風”則傳承了它的精神。1962年,比奇參加了“西北風”舉辦的勞倫斯-達雷爾(Lawrence Durrell)作品讀書會,同意將書店改名為莎士比亞。
老喬治曾把“垮掉派詩人”艾倫-金斯堡和格雷戈里-柯索領進了書店。亨利-米勒吃過他燉的菜,但由于身形太胖沒法躺在書店的“作家室”里。阿娜伊絲-寧倒是在那張床前留下了遺囑。
每天一本書的約定
書店從中午開到半夜,人們可以在店里寄宿——書架之間都藏著小床。不過每天要在店里工作兩小時。最重要的是每天要讀一本書。隨便什么書都可以,但一定要一天讀完。除非是《戰爭與和平》這樣的“磚頭”,也許可以寬限到兩天時間。
老喬治自己依舊每天讀一本書,要是發覺某本書寫得很糟糕,他就會因浪費了時間而大發脾氣。人們都可以隨時在莎士比亞書店里破口大罵,這是書店的一個精神。
任何時候,書店里都有6個甚至更多年輕人在看書,交談,思考,煮意大利面,整理、收銀、盤點,那股子熱情勁兒沒法在其他任何一家連鎖書店看到。他們在這里呆上兩周或者兩個月,店里人太多的時候他們就睡在外面的長椅上。
老喬治算了一下,在他這里投過宿、搭過伙的足有上千人。現在仍有許多人給他寫信,回來看望他。這些年來,書店的氣質和熱情未曾改變過,只是他變得太老了。2006年,92歲的喬治把書店交給了25歲的女兒打理。女兒也叫賽爾維亞,是為了紀念書店的創始人。
每周一晚上,書店都會為已經有作品出版的作家免費舉辦讀書會。那些仍在期盼成功的作家們——被老喬治稱為“年輕的希望”——則可以在這里交流寫作體會。許多讀者都不是作家,但幾乎沒有作家不是這里的讀者。莎士比亞書店給予人們最大的禮物在于,讓作家和讀者一樣生生不息。作家不應該變成二流明星,讀者也不應該簡單被稱為消費者。就像西爾維亞所說的:“我們不僅以賣書為生。書是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