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莫奈故居
- 時間:2010-08-04 16:23:54 來源:網絡 作者:愛旅行網
題記:“法蘭西印象派珍品展”是中法文化年中最重大的活動之一,展出期間盛況空前,創上海美術展單日參觀和總人數之最??藙诘?middot;莫奈是印象畫派的鼻祖,他的畫被視為法國國寶,而他自己卻認為,故居和花園才是他最美的作品。他的故居是巴黎市民最喜愛的休閑好去處,被譽為“藝術家們不遠萬里的朝拜圣地、印象畫派最重要最完美的作品”。讓我們走進這幅恢弘巨作,靜靜欣賞和朝拜吧。
只有去過吉維尼,你才能了解莫奈,了解他的個性、生活情趣和他的內心世界,從而真正欣賞他的畫。一個清涼美好的夏日早晨,法國同事、業余畫家多米尼克攜夫人開車帶我到距巴黎70公里處的莫奈故居訪問。
車行一小時就抵達美麗安詳的吉維尼小鎮,故居前早已排起了長隊,汽車轉了二圈才勉強在一條偏僻的小巷中找到一個泊位。 畫家度過一生中最幸福最快樂時光的故居,是一棟鄉村式二層建筑,灰瓦屋頂粉紅外墻嵌以綠色門窗,在夏天驕陽的映照下格外耀眼。屋主用明亮的顏色將整幢房屋裝飾成一個色彩繽紛的大藝術品。
屋內陳列的生活和繪畫用品,完全保持了畫家在1926年12月5日溘然離世時的情景,色彩鮮明一如其畫,令人目不暇接。每個房間都有它自己的風格和故事,米黃色的客廳和臥室,典雅溫馨,湖藍色的廚房和鵝黃色的餐廳明快雅致敞亮舒適。嫻熟的色彩應用,充分顯示出這位印象派之父在光色變化處理上的創意和技法。主人常在這里和友人聚會,至今還保存著他親自設計的招待羅丹等好友們的菜單。 跨入庭院,五彩繽紛奪目多姿的花海如潮水般向我撲來,讓我陶醉得不能自已。映入眼簾的不祗是一座鮮花盛開的花園,更是一處用色彩和情調編織成的人間仙境。莫奈擯棄了傳統的按幾何圖形栽種和修剪花木的法國花園模式,而是像天女撒花般,把上千種奇花異卉撒在園地上,任其爭奇斗艷,任其自由發展,赤橙黃綠、青藍紫白,配色之完美,猶如畫家的調色板。 雖值盛夏,春天的杜鵑卻也在花叢中展露風姿,似乎四季的花都在這里盛開,相互映照,相依成趣,永遠姹紫嫣紅。
穿過曲徑通幽的地道,翠竹夾道頓時呈現出另一番景色。精致的池塘、日式的小橋、睡蓮垂柳、木船水草、波光粼粼、倒影朦朧,庭院的風情同時融合了東方的幽雅和法蘭西的浪漫,怪不得巴黎市民趨之若騖地來這里休閑度假和享受藝術。荷蘭特雷維斯公爵專門出了一本書,叫《吉維尼朝圣》,表達了對莫奈故居的景仰。法國名著《追憶逝水年華》的作者普魯斯特曾經描述道:“色彩已經調妥,美妙無比;色調已經形成,和諧悅目。這里不僅僅是一座花園,更是藝術,一幅取材自生活,充滿生命力,在大自然中完成的大素描。” 一個新事物的出現,總會遇到種種阻力,所以莫奈前半生的藝術生涯充滿艱辛,他的風格與古典主義格格不入,主流社會不理解不接受他的畫,被認為是“離經叛道”。作品被嘲笑,被挖苦,一幅也賣不出去。印象主義的稱謂就是來自一名記者對他畫作《日出·印象》的諷刺。
他貧困潦倒,靠借債和典當過日子。1866年,因交不出房租被掃地出門,只得和妻兒分頭投宿親友家。畫作遭沒收后被成打地賤賣,僅僅是畫布的價格。1883年,伴隨他顛沛流離了17年的妻子卡米爾不幸逝世,為慰藉愛妻,他不得不向朋友借錢,贖回一塊獎章掛在亡妻的脖子上安葬,因為在畫中隆裝麗服亭亭玉立的女郎,在真實生活中連一件首飾也沒有,僅有這塊徽章,所以她生前非常喜歡它。誰也不會想到,在作品中充滿陽光、詩情,給人以明快的感覺和歡愉享受的畫家,生活中竟如此悲愴。 莫奈43歲時與第二任妻子艾麗絲結婚后,渴望過穩定的生活,于是在吉維尼村租下了一處帶果園和菜圃的倉庫式簡陋房子。吉維尼的美麗景色給了他豐富的靈感,為了養活十口之家,他勤奮地作畫。轉折發生在他年近五十之時。1889年,他和羅丹二人的作品再次被排斥在世界博覽會的美術展覽之外,于是這二位同年同月生的難兄難弟,惺惺相惜地聯手舉辦了一個單獨的展覽,不想作品大受歡迎供不應求,他因此一舉成名。從此,一支新的充滿生命力的畫派被公眾接受了,一代畫風在暴風雨般的指責、嘲諷和謾罵聲中誕生了。
1890年,經濟情況好轉之后,他買下了所住的院落,改果菜圃為花園,廣植紫藤和翠竹。又過了三年,莫奈已經是世界知名的畫家了,于是又購下了鄰近的一塊土地,挖了一個池塘,引入塞納河水種植了著名的睡蓮,人稱“仙女池”。他把對藝術、家人和亡妻卡米爾的愛,都傾注到花園中去,從世界各地不斷引來奇花異草,幾十年的心血終于創作出了這個時代最美最出色的作品,他自己也不無自得地說:“這是我最美的作品。” 花園給畫家帶來豐富的靈感和激情,創作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傳世名作。如今每年引來50萬游客,其中一半是慕名遠道而來的觀光者和為汲取激情和靈感而來朝圣的世界各地藝術家。
印象派畫家的造型立足于畫家的感覺。晚年的莫奈足不出戶,凌晨三時就起床,一連幾個小時靜坐在仙女池畔,感受和大自然的心靈交融,捕捉不同季節、不同氣候和一天不同時刻里,光和色在水池和睡蓮上面的瞬間變化和動態,把稍縱即逝的印象固定到畫布上去。
從1897年開始醞釀到1926年去世,《睡蓮》組畫傾注了莫奈26年的心血。1900年他展出了《睡蓮》連作13幅,1909年又展出了《睡蓮》水景連作48幅,這一批從74歲開始創作的巨幅長卷式巨作,是他生命中最輝煌壯美的交響曲,反映了畫家已經達到了物我兩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人人拍手叫絕。
畫家臨終前囑咐把《睡蓮》系列畫贈送給國家。為了讓人民能親身感受這位印象派大師奇異瑰麗的宏大巨作,法國政府除在巴黎市中心最優美的布隆尼森林旁設立了一座富麗堂皇的“莫奈美術館”,展示他在吉維尼的作品之外,還在盧浮宮前的奧蘭治宮中,按照畫家本人的設計,建造了兩個連在一起的橢圓形展覽大廳,來陳列他最后十年的藝術結晶《睡蓮》。站在展廳中央,無邊無際的池水,既真實而又虛妄地環繞在參觀者的周圍,產生一種神奇的幻想和迷人的畫景。